一个被行业巨头告上法庭、被称作“叛将”的人,最后怎么就成了改写一个国家芯片产业命运的“关键先生”?这个故事的主角,叫梁孟松,一个在半导体圈里神一样的存在,却低调得让公众感到陌生的名字。
故事的开端,充满了火药味,当年他离开老东家台积电转投韩国三星时,整个行业都为之震动,台积电更是直接将他告上法庭,一场长达数年的诉讼,几乎将“叛将”这个标签死死地钉在了他的身上。
![]()
可就是这个“叛将”,却在三星上演了一出惊天逆转的好戏。那时的三星,在芯片代工领域被台积电压得喘不过气,技术上落后整整一代。
梁孟松的到来,就像给这台熄火的引擎注入了最强悍的燃料,他带领三星团队,硬生生地跳过了28纳米到20纳米的常规升级路径,直接攻克了14纳米的FinFET技术。
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打在了台积电的要害上。
最致命的一击是,凭借着这个技术上的飞跃,三星成功从台积电口中抢走了苹果A9处理器的大笔订单。
要知道,苹果订单在当时就意味着最先进技术的认证和最丰厚的利润,梁孟松的这一战,不仅让三星扬眉吐气,也让整个业界都看到了他那足以改变市场格局的恐怖实力。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想,这么一个大神级的人物,在台积电也是绝对的核心骨干,为什么会闹到“叛逃”的地步呢?
这就要说到天才的骄傲与失落了。
梁孟松是半导体界一项革命性技术FinFET的关键发明人之一,可以说,没有这项技术,芯片就很难突破20纳米的物理极限,继续往更小的尺寸发展。
他为台积电立下了汗马功劳,手中握有数百项核心专利,是台积电技术研发的灵魂人物。
然而,在一次关键的人事变动中,他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对于一个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技术研发上的顶尖科学家来说,这种失落感是致命的,这也成了他最终选择离开的导火索。
![]()
在三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后,梁孟松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转折,这一次,他选择了回到中国大陆,加盟了当时正处在困境中的中芯国际。
这个选择,在很多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那时的中芯国际,技术上被远远甩在身后,最先进的量产工艺还停留在28纳米,而且良率迟迟无法提升,更别提外面还有美国越来越严酷的技术封锁。
他要面对的,是一个资金、设备、人才都全面落后的烂摊子,这无异于一场豪赌,赌上了他一生的名誉。
可梁孟松没有丝毫犹豫,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火,那就是要亲手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芯”。
来到中芯国际后,梁孟松几乎是以一种拼命三郎的姿态投入工作。
![]()
他深入生产一线,亲自带着工程师们没日没夜地调试设备、优化流程,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所有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
在他的带领下,中芯国际不仅28纳米的良率飙升至业界顶尖水平,更是在短短三年之内,完成了从28纳米到14纳米的技术跨越,并且实现了高达95%的量产良率!
要知道,这个过程,其他公司通常需要花费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梁孟松用三年,走完了别人十年的路,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再次复制了他在三星创造的奇迹。
![]()
然而,这还不是他传奇的终点。
当所有人都以为,没有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中国的芯片之路就会在14纳米戛然而止时,梁孟松又一次站了出来。
他带领团队,在只能使用相对落后的DUV光刻机的绝境之下,通过极其复杂的多重曝光等技术创新,硬生生“雕刻”出了N+1工艺。
这个N+1工艺,在性能和功耗上,已经基本对标市场上的7纳米技术。
这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智慧,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它标志着中国在没有顶尖设备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依然推开了通往先进制程的大门。
![]()
后来,基于这项技术生产的芯片被用在商业产品上,彻底击碎了外界的质疑。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文章开头那个问题。
多年以后,台积电的一位资深工程师杨光磊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望着大陆芯片产业的飞速发展,不禁发出了一声深深的感慨:“如果大陆没有梁孟松,估计还要停在28nm”!
这句话,出自昔日的同袍和竞争对手之口,或许就是对梁孟松所有争议和成就的最好注脚。
一个人的选择,竟真的扭转了一个国家产业的航向。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