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早上醒来感觉右腿又肿又痛,皮肤发烫。医生诊断是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要立即使用抗凝药华法林。然而用药第三天,张大爷突然牙龈出血,手臂出现大片瘀斑。检查发现他的凝血指标远超安全范围——这是许多华法林使用者曾经历的困境。
![]()
图片源于AI
华法林是世界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之一,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心房颤动引起的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然而,华法林的治疗窗口狭窄,剂量个体差异大,剂量过低无法有效抗凝,剂量过高则会导致出血风险。
为什么同样疾病的患者,服用华法林的剂量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答案部分藏在我们的基因里。
研究表明,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的近30%可由基因变异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CYP2C9和VKORC1两个基因。CYP2C9基因负责编码华法林代谢的关键酶,该基因变异会导致华法林代谢减慢,使患者需要更低的剂量。VKORC1基因则编码华法林的作用靶点,其变异会影响患者对华法林的敏感性。
基于这些发现,基因检测已成为指导华法林个体化用药的重要工具。通过检测患者的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医生可以在用药前预测患者的合适剂量,缩短达到稳定剂量的时间,减少抗凝不足或过度的风险。
临床实践显示,与传统经验用药相比,基因指导下的华法林给药能使患者更快达到目标抗凝范围,降低约30%的严重出血或血栓事件发生风险。
![]()
图片源于AI
如今,像张大爷这样的患者是幸运的。医生为他安排了基因检测,根据结果调整了华法林剂量。几天后,他的凝血指标回到了安全范围,腿肿也逐渐消退。
“早知道吃药还要查基因,我一开始就该做这个检查。”张大爷感慨道。
基因检测为华法林这一经典药物注入了精准医学的新活力。它提醒我们,在个体化医疗时代,药物治疗正从“一刀切”走向“量体裁衣”,而基因,正成为那把看不见的尺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