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刘曦 每经编辑:裴健如
“2025年对中国汽车市场而言是非常有挑战的一年,行业正处在科技拐点。”近日,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2769.2万辆和276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2.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01.5万辆和129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1%和32.7%。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智能化竞争不断深化。预计到2025年底,L2级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将突破50%。
基于此,吕鹏认为,智驾技术已从之前的“技术演示”进入“量产验真”阶段,用户对实际体验的要求远高于功能宣传。
破局之道在于回归价值创造
今年以来,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迎来结构性转变,智驾功能下探至10万~20万元车辆价格区间,推动行业进入“智驾平权”的普及新阶段,实现从“可有可无”到“必备功能”的转变。
然而,规模扩张的背后,行业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一方面,技术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多数车型的智驾功能描述趋同,用户体验差异化不足,“为迭代而迭代”的“内卷”态势加剧;另一方面,政策法规同步收紧,监管边界日益清晰,对功能安全与责任认定的要求持续提升。
如何在合规框架下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关键课题。面对这一挑战,吕鹏指出,破局之道在于回归价值创造。
“行业需要更好的科技、更强的产品力,以及更多让消费者爱用的产品。”他强调,“只有在创造真实价值的基础上,智能驾驶才能真正推动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在吕鹏看来,当前的行业变革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电动化只是改变了汽车的动力形式,实际上是为智能化做铺垫。智能驾驶之于智能车,就像4G之于手机,是核心基带。”他认为。
在他看来,智驾技术正在创造一种新型的“自动挡”,这种“自动挡”不仅能够在拥堵路况中解放驾驶者的手脚,还能帮助新手轻松停车、缓解长途驾驶疲劳,最终让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真正的“第三空间”。
基于这一认知,吕鹏认为:“智能驾驶是这轮智能化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本质上提升了‘出行价值’和‘产业价值’。只有当智能驾驶技术能够为用户创造更好的出行体验,为产业开拓新的价值空间,整个行业才能摆脱低水平竞争,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智驾竞争是一场“铁人三项赛”的综合较量
随着汽车市场价格竞争日趋激烈,辅助驾驶系统的成本敏感度也持续攀升。这促使部分厂商转向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通过优化传感器配置等方式控制成本。
对此,吕鹏坦言,行业亟需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但行业最终“卷”的不会是成本,而是用户体验。
“只有不断贴近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持续优化体验,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他强调,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实现规模化普及,而规模化本身也将带来成本的良性下降。与此同时,大规模部署将形成数据驱动的迭代闭环,进一步加速高阶自动驾驶系统的成熟。当系统进化到那个阶段,真正的智能汽车时代就会到来。
![]()
图片来源:地平线官微
在技术路线方面,行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既有回归低成本的L2级驾驶辅助方案的务实选择,也有持续加码L4级Robotaxi的前瞻布局。在吕鹏看来,这种路径分化实则“殊途同归”。
“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有人从南坡上,有人从北坡上。”吕鹏举例解释称,“地平线选择的路径,是以全场景辅助驾驶推动大规模量产,通过数据驱动逐步逼近L4/L5级自动驾驶。在本质上,这与特斯拉的路线比较接近。”
展望未来,吕鹏将智能驾驶的竞争比作一场“铁人三项赛”,这场竞争需要综合考量AI能力、工程积累、产品质量与安全保障等多个维度。
他预计,2025年将成为更高级别辅助驾驶普及的关键年份,智驾功能不仅将更加成熟稳定,还将覆盖更多主流价位车型,让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
“正如历史上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带来的变革一样,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将催生真正让消费者爱用的产品,从而推动整个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将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吕鹏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