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新贵”宜宾:悄然改写川渝经济版图
当成都和重庆还在为“双城记”的龙头地位你追我赶时,长江上游的宜宾却用银色的动力电池,串起了两大都市的产业链。这座以五粮液闻名的酒都,如今正用新能源的“电流”刷新外界认知——2022年,宜宾动力电池产值突破80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从4%跃升至31%,相当于每三个宜宾工人中,就有一个在与电池相关的岗位忙碌。
![]()
一、长江边的“白色油田”
清晨七点,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宁德时代工厂外,身着蓝色工装的人流从BRT专线车站涌出。来自重庆永川的张师傅在更衣室边换鞋边感慨:“三年前这里还是农田,现在连便利店店员都能说几句‘电芯’‘隔膜’的专业术语。”
这种变化始于2019年宁德时代落户。随后 like 一块磁铁,贝特瑞、德方纳米等56家产业链企业沿着长江岸线铺开。在宋公河岸,每三天就有一艘载着300吨锂矿的货轮靠岸;而在江北工业园,四川时代的原材料仓库里,从重庆铜箔厂运来的基材正被机器人手臂搬上传送带。
“成都提供软件人才,重庆供应机械零部件,我们负责组装成‘能源心脏’。”宜宾市发改委新能源处处长王颖指着沙盘介绍,目前宜宾已形成“石墨-正极材料-电芯-电池包-回收利用”的完整闭环,连包装电池的铝塑膜都能在50公里半径内采购。
![]()
二、双城轨道的“隐形纽带”
下午三点,一列装载着电池模组的渝新欧班列从宜宾北站驶出。这些将在20天后抵达德国汉堡的货物,身上带着奇妙的“双城基因”:电池管理系统由成都天府软件园设计,结构件来自重庆璧山工厂,最终在宜宾组合成能量密度超过200Wh/kg的“动力包”。
“我们就像给成渝穿针引线的绣娘。”四川时代供应链总监李明打趣道。他的手机里存着特殊通勤记录:周一在重庆参加车企对接会,周三到成都洽谈智能座舱合作,周五回宜宾检查产线。这种“三角通勤”已成为当地企业高管的常态。
更隐秘的连接藏在数据流中。成都新能源汽车监测平台每天接收着来自宜宾电池的10万组数据,而重庆的换电站网络依赖宜宾提供的电池健康预测模型。三地间正在构建的“2小时供应链生态圈”,让成都整车的电池成本下降18%,重庆的物流企业因电动重卡运营成本降低,新增了至宜宾的冷链专线。
![]()
三、小城青年的“新能源人生”
29岁的李静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她在泸州读完大学后,原本计划去成都当文员,直到看见家乡建起电池工厂的新闻。现在作为质量检测员,她戴着防静电手环在恒温车间行走时总会想起父亲:“他当年在五粮液酒厂踩曲,我现在用电子显微镜看隔膜涂层,两代人的工作都与‘发酵’有关——只不过他发酵的是粮食,我‘发酵’的是能量。”
这样的故事正在大街小巷上演。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池维修专业报名人数翻了三倍;老城区的茶馆里,退休教师们会讨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哪个更安全”;甚至菜市场的商贩都知道,周四是供应商结款日,那天的营业额总会多三成。
![]()
四、未来不止于“电池之城”
站在三江口眺望,江北的电池产业园与江南的五粮液集团隔江相望,恰似宜宾的过去与未来。但这座城市显然不愿止步于制造基地——投资20亿元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正在攻关固态电池技术;长江上游首个零碳码头今年已实现光伏自供电;就连街头的“宜宾造”电动出租车,都在测试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
“很多人问我们会否担心产业单一化。”王颖指着墙上正在细化的“川南氢走廊”规划图说,“当成都研发的燃料电池系统装上重庆制造的商用车,再用宜宾生产的氢能驱动时,你就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协同进化。”
夜幕降临,临港新区的锂电大道华灯初上。这些由光伏储电路灯照亮的街道,仿佛隐喻着宜宾的新角色:它不再只是成渝之间的过道,而是为双城经济圈注入持久能量的“超级充电宝”。当长江水继续东流,这座城市的蜕变提醒着我们——有时改变格局的,未必是舞台中心的主角,而是那个默默接线的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