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意渐浓。在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的山药种植基地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近日,伴随着挖机的隆隆轰鸣,“铁爪子”深入沙地刨开土层,一根根粗细均匀的山药破土而出,紧随其后的务工村民眼疾手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金疙瘩”从泥土中分离出来,抖落掉山药上的沙土后整齐码放。山东客商张安山的三轮车在田垄间缓缓行驶,车里的优质山药整齐堆放,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
机械设备“淘金”忙。
“今年种了150亩,剩下的再有几周就能全部收完。今年行情不错,产量可以,是个丰收年!”望着眼前繁忙的采收场景,张安山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当谈起平罗产出的山药品质时,这位有着30年山药种植经验的“专家”竖起了大拇指,“这里种出来的山药,无论是口感还是品相,在全国品质都是非常好的。”
2022年,看中当地沙地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黄河水灌溉的天然优势,张安山带着成熟的技术和稳定的销售渠道,从山东菏泽远赴平罗种植山药,在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下,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今年行情俏,亩均产值近2万元,还是很有赚头的。”张安山笑着说。
![]()
一根根粗细均匀的山药即将装车运往北京、四川等市场。
基地里,机械的轰鸣声奏响了产业兴旺的交响乐。除了负责采收的挖掘机,多辆装满山药的货车也整装待发。“这一车是马上要发往四川的,直接进入当地市场销售。那边的一车是发往北京的,打算先贮存起来,等到春节前后再投放市场,卖个好价钱。”张安山熟练地介绍着。如今,来自平罗沙漠边缘的优质山药,正凭借着过硬的品质,通过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走向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在平罗县,像张安山这样的外来种植户不在少数。作为引黄灌区下游的“宝地”,平罗县独特的沙漠土壤与气候条件,为优质山药生长提供了条件,被种植户普遍认可的“白玉”品种亩均产量近4000公斤,成为市场认可的“香饽饽”。
![]()
山药采收忙。
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当地的百姓。在庙庙湖村的万亩沙漠瓜菜园区,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务工村民忙碌的身影。“从4月开始种植山药,到后期管护、采收,每年能在这里务工半年以上,收入两三万元,可以满足家里的日常开销。”务工村民杨晓梅说。
近年来,陶乐镇依托华泰农、盛禾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流转土地1.18万亩,打造万亩沙漠瓜菜特色品牌农业园区,培育山药、沙漠番茄、沙漠西瓜、菜心等特色沙漠瓜菜品牌,年产沙漠瓜菜1.2万吨,产值达1亿元以上。同时,该镇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吸引村集体和村民参与到园区建设中,每年带动群众务工就业1000余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先后培育经营温室种植户20户,新建四季日光温室22座,实现户均年增收近5万元,有力激发了庙庙湖村村强民富的内生动力。
“我们不仅要让沙漠变绿,更要让沙漠生金。”陶乐镇镇长马文浩介绍,陶乐镇将依托现有的特色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沙漠菜心、乐陶陶酸菜、山药加工等特色产业,提升沙漠瓜菜附加值,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促农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
据了解,平罗县今年山药种植规模达1.29万亩,总产量4.5万吨,覆盖陶乐、高仁、红崖子等乡镇,产品远销北京、重庆、四川、福建、江苏等地,预计总产值可达2.26亿元。当下,山药采收已近尾声,但沙漠瓜菜产业发展的篇章仍在续写。
近年来,平罗县立足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持续加强对河东地区特色沙漠瓜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着力建设以红陶公路两侧为核心的沙漠瓜菜产业经济带。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深化产销对接、推广新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组合拳”,昔日的荒芜沙地,正奇迹般地蜕变为孕育优质农产品的“黄金沃土”,为平罗县乡村振兴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 周丽华 桑娜)
来源:石嘴山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