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天,陈舒音在浙大实验室里改课题方案,电脑里的医学数据图表叠了三层——这是她从6岁入学以来,第18年和“节奏”较劲。
![]()
很多人第一次听她的经历都会瞪眼睛:6岁才上小学,一年后直接跳去初中;7岁进湛江二中初中部,成绩稳居班级前5;9岁升高中时,班主任特意找她谈话:“你可以慢慢来,但你说想试试。”结果她用半年补上物理化学的初中基础,高一中考拿了全市第13名,直接进了实验班。
2017年高考结束,她拿着浙大医学试验班的录取通知书,没像别人想的那样“松口气”——反而在开学第一周哭了三次。大学解剖课要记200块骨骼名称,实验报告要写3000字,她每天凌晨1点才睡,早上6点起来背单词,“那时候才懂,‘快’不是本事,‘稳’才是。”
![]()
但她没放弃。把每天的时间切成15分钟块:早8点背解剖学,晚7点写实验记录,周末泡图书馆补生物化学。第一学期末,她的专业排名冲进前10,辅导员说:“她不是天赋异禀,是把‘适应’变成了习惯。”
2022年开始分享课题时,她没讲“神童技巧”,反而说:“我小时候也怕数学题,也会因为跟不上哭,但我学会了‘先接住,再消化’。”比如初中代数,她做了5遍错题;高中物理,画了100张受力图——她的“快”,是用“笨办法”堆出来的。
2024年,她的课题深化到医学数据建模,要分析2000份临床数据,每天泡实验室12小时。有人问“累吗”,她笑:“就像小时候学骑车,摔过,但学会了自己找平衡。”
![]()
其实我们总对“神童”好奇,但陈舒音的故事里没有“神话”——她的“快进式”成长,是每一步都咬着牙接住变化,把“不一样”变成“我可以”。
成长从来不是按别人的时间表走的。陈舒音说:“我只是比别人早知道,不管走得快还是慢,踩稳每一步,才不会摔。”
她的故事不是“神童传说”,是“普通人也能做到”的样本——只要你愿意接住每一次变化,把“难”变成“我试试”。
#陈舒音成长 #湛江女孩跳级 #浙大医学班 #快进式人生 #课题深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