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全球目光聚焦在香港美元债的疯狂认购时,中国在欧洲金融中心卢森堡的行动,却释放了更具战略穿透力的信号。
11月18日,中国财政部成功发行了40亿欧元主权债券,总认购金额高达1001亿欧元,超额认购25倍!
这并非一次孤立的金融事件,而是中国同时在亚洲(香港)和欧洲(卢森堡)两大金融中心“双点燃火”,对美元霸权铁幕进行全面瓦解的金融战术。
中国正在利用欧洲与美国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以及欧元与美元天然的竞争关系,为人民币的崛起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
中国在美欧的金融腹地同时“点火”
中国这次发行外债的布局,其战略考量极其精妙:
- 香港(美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和亚洲金融枢纽,香港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 在这里发行美元债,意味着中国是在美元的计价体系中,强行插入自己的“信用锚”,直接在亚洲稀释美债的地位。
2. 卢森堡(欧元): 卢森堡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连接法兰克福、巴黎金融圈的关键节点。
在这里发行欧元债,其核心目的并非借钱,而是要与欧洲的核心金融机构建立联系,为欧洲投资者提供一个除了美元之外、更具吸引力的主权资产选择。
这两场发行盛宴,本质上都是中国对外部资本进行的一场“大演习”。
美元债吸引美国的“聪明钱”和亚洲资本,而欧元债则成功吸引了欧洲的养老金、资产管理机构,以及中东等寻求多元化资产的主权基金。
中国通过这一手“双中心”战略,将全球最主要的两个资本聚集地——美元和欧元体系,同时纳入了自己的金融合作框架。
![]()
这直接激化了美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欧洲对美国长期的政治和军事依附关系,早已让其在经济上感到不满。欧洲人一直梦想着欧元能够挑战美元,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载体。
中国发行的欧元债,提供了一个新的、高信用的选择,让欧洲资本可以更安全、更放心地实现资产多元化。
这无疑是在美元霸权的根基上,又打入了一根坚实的楔子。
中国这种“美元/欧元/人民币”三币种的联动策略,不仅是在金融上瓦解美元霸权,更是在全球发展理念上,对美国搞的“零和博弈”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让美元和欧元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发行外债的目的,与美国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是“借钱消费”,中国是“借钱基建”。
![]()
美国政府借钱用于福利支出、军事干预,这些都无法产生长期资产,是典型的“寅吃卯粮”。
而中国发行外债筹集的资金,最终将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内的关键基建项目。
这就实现了一个颠覆性的目标:让美元和欧元,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美元不再是只往美国金融市场回流的“单行道”,而是通过中国的借贷,被重新定向和分配。
这些美元和欧元,将最终转化为巴基斯坦的港口、肯尼亚的铁路、巴西的电力项目。
![]()
这种模式不仅让全球资本获得了高信用、高安全的投资回报,更让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机遇。
这与G7国家的承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年来,G7对发展中国家的基建承诺一拖再拖,口惠而实不至。
而中国用金融创新,实现了“让别人的货币,造福全世界”的目标。
这种基于实体经济和共同发展理念的金融实践,比任何政治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中国这种“双中心”战略,最终将加速全球金融体系的多极化进程。
香港承载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沿阵地,卢森堡则成为人民币向欧洲和中东拓展的桥头堡。
![]()
当全球资本有了安全、可靠、且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多种选择时,美元独大的局面就会被彻底打破。
中国此次在两大金融中心的成功发债,证明了全球资本对于“中国信用”和“中国方案”的强烈认可。
这不是一场谁输谁赢的零和游戏,而是一场旨在构建更公平、更稳定、更多极化金融格局的战略博弈。
美元霸权的瓦解并非一朝一夕,但中国已经打出了最关键的几张牌:用主权信用对冲美国债务风险,用实体投资对冲美国金融泡沫,用“双中心”布局对冲美国的单一霸权。
![]()
随着未来中国外债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广泛使用,全球金融体系必然会形成由人民币与美元共同主导的“双轨制”新格局。
中国,正在用金融智慧为世界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消息来源:财政部在香港成功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券 (中国新闻网)
中国财政部在卢森堡成功发行40亿欧元主权债券 (中国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