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不仅有黄土高原的苍茫壮阔,更有湿地、湖泊、河流交织的生态画卷,成为无数鸟类繁衍生息的“天然乐园”。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在红碱淖翩翩起舞,到省级重点保护鸟类斑嘴鸭在无定河畔嬉戏,这里既是部分留鸟的家园,也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让我们一起走进榆林的“鸟类世界”,探寻这些灵动生命的故事。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在榆林,有些鸟类因数量稀少、濒危程度高,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们的身影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
![]()
作为大型涉禽中的“优雅绅士”,东方白鹳长而粗壮的嘴呈黑色,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脸颊”(眼睛周围、眼线和喉部的裸露皮肤)呈朱红色,虹膜粉红色外圈镶黑,身体羽毛纯白,长腿鲜红。它们偏爱开阔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繁殖于东北,冬季南迁时会在榆林定边苟池短暂停留。
彩鹮(学名:Plegadis falcinellus)
![]()
湿地中的“色彩魔术师”,体羽在阳光下会散发青铜栗色的金属光泽,间杂绿色与紫色光晕,宛如披着一件会变色的“羽衣”。它的脸部裸露,裸皮及眼圈呈铅灰色,嘴近黑色,脚绿褐色,颈、上背和肩羽色深。主要活动于沼泽湿地,以甲壳类、小鱼为食。在榆林,它们偶尔现身于榆阳区河口水库和横山区无定河湿地。
卷羽鹈鹕(学名:Pelecanus crispus)
![]()
全球极危物种,它的嘴铅灰色且粗长,上下嘴缘后半段黄色,前端有黄色爪状弯钩。体羽灰白,肩背羽轴黑色,颈背冠羽卷曲凌乱,初级飞羽和覆羽黑色,飞行时黑白分明的翅膀格外醒目。它们习惯沿海湖泊集群捕鱼,在榆林榆阳区和红碱淖偶有记录,每一次现身都被视为湿地生态的“珍贵馈赠”。
遗鸥(学名:Ichthyaetus relictus)
![]()
榆林的“明星物种”,也是全球濒危水鸟的代表。它体型中等,夏羽时头部深棕至黑色,眼上下各有半月形白斑,形成白而宽的“眼圈”,腰部、尾羽和下体纯白,飞翔时翅膀尖端黑色点缀白斑,姿态轻盈。繁殖于干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岛,榆林红碱淖是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定边盐湖湿地也有少量分布。
秃鹫(学名:Aegypius monachus)
![]()
秃鹫体型庞大,通体黑褐色,头颈部裸露无羽,仅背有短绒羽,后颈羽簇形成皱翎,宛如一位披着“蓑衣”的猛禽。幼年秃鹫羽色更深,头部绒羽黑色,显得更为“青涩”。它们栖息于高山裸岩地带,翱翔于横山、榆阳、府谷的天空,以腐肉为食,凭借敏锐的嗅觉寻找食物,维持着生态链的平衡。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相比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在榆林更为常见,它们是湿地生态的“主力军”。
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ta)
![]()
“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雄鸟彩羽有帆状饰羽,雌鸟灰褐。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区的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主要分布在榆溪河、无定河、大理河、黄河。
花脸鸭(学名:Sibirionetta formosa)
![]()
属小型鸭类。雄鸟脸黄绿黑斑,雌鸟褐斑驳。主要栖息于各种淡水或咸水水域。主要分布在红碱淖。
角鸊鷉(学名:Podiceps auritus)
![]()
体型紧实略具羽冠,虹膜红色,眼圈雪白,嘴黑色尖端偏白,脚黑蓝或灰色。它们偏爱开阔平原的湖泊、江河、水塘和沼泽。
黑颈鸊鷉(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
![]()
黑颈鸊鷉是迁徙性水鸟,虹膜红色,嘴黑色,脚灰黑。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于沼泽、池塘及有覆盖物的溪流。
蓑羽鹤(学名:Grus virgo)
![]()
是鹤类中的“小个子”,它通体蓝灰色,眼先、头侧、喉和前颈黑色,眼后有一撮白色耳簇羽极为醒目,前颈黑色羽延长悬垂于胸,脚黑色细长,站立时身姿挺拔。它们分布于榆林定边、榆阳、神木等地。
灰鹤(学名:Grus grus)
![]()
灰鹤是大型涉禽中的“灰色绅士”,全身羽毛呈灰色,头顶裸皮红色,像戴了一顶“小红帽”。它们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及农田地带,在榆林定边、榆阳等地常见,冬季集群活动,觅食植物种子和农作物,与人类活动区域和谐共处。
省级重点保护鸟类
榆林有多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常住”,它们与人类生活区域重叠,是市民最熟悉的“自然邻居”。
白眼潜鸭(学名:Aythya nyroca)
![]()
湿地中的“潜水能手”,体圆头大,善收拢翅膀潜水。雄鸟头、颈、胸及两胁浓栗色,眼白如珠;雌鸟暗烟褐色,眼色淡,侧看头部羽冠高耸。它们栖居于沼泽及淡水湖泊,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分布在神木、榆阳的水域中。
斑嘴鸭(学名:Anas zonorhyncha)
![]()
榆林全境分布的“常客”,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它们适应力极强,栖息于各类湖泊、水库、江河、水塘和沼泽地带,吃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虫、软体动物,在城市公园的湖边、乡村的稻田里,常能看到它们集群游水、梳理羽毛的身影。
罗纹鸭(学名:Mareca falcata)
![]()
罗纹鸭体型较家鸭略小,雄鸭繁殖期头顶暗栗色,头侧、颈侧和颈冠铜绿色,在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雌鸭上体黑褐色,下体棕白色带黑斑。它们以水藻、水生植物嫩叶、种子等为食,栖息于神木、榆阳的水域。
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
![]()
绿头鸭外形大小如家鸭。雄鸟嘴黄绿色,脚橙黄色,头和颈辉绿色,颈部有一明显白色领环;雌鸟羽色斑驳,整体灰褐色,低调却不失活力。它们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在榆林全境分布,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是市民最易见到的野生鸭类之一。
科普问答
关于候鸟的“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候鸟为什么要迁徙?
候鸟迁徙的核心动因是应对生存资源与气候条件的季节性波动,本质是为获取充足食物和适宜繁殖场所演化出的生存策略。温带或高纬度冬季食物匮乏,候鸟南迁越冬;夏季北返繁殖地,因光照长、植被繁茂,食物与筑巢环境充足。地球磁场、日照时长等环境信号会触发其迁徙本能,而人类活动(如栖息地破坏)可能改变迁徙规律。
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迁徙路线叫什么名字?
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迁徙路线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该路线覆盖22个国家,每年迁徙候鸟达492种,水鸟超5000万只,全球约95%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等依赖此路线。北起俄罗斯远东和阿拉斯加,南至澳大利亚、新西兰,途经中国东部沿海等,中国的鄱阳湖、黄河三角洲等是核心补给站和越冬地。
有些候鸟在夜间迁徙,它们不怕黑吗?
候鸟夜间迁徙不怕黑,因进化出适应能力:一是视觉系统对弱光敏感,可识别地标;二是利用地球磁场导航,体内感应细胞感知磁场方向;三是夜间气温低、空气稳定,飞行省力,且天敌活动少,降低被捕食风险。
从濒危的遗鸥到常见的斑嘴鸭,从迁徙的候鸟到留鸟,榆林的每一只鸟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自然遗产。如今,红碱淖湿地保护、无定河生态修复等工程正在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观鸟、护鸟的行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榆林的天空会更蓝、水面会更清,万千飞鸟将继续在这里繁衍生息,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叶蕊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