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手机一键下单,教练就能上门提供个性化体育培训?如今,这股“送上门的体育服务”热潮,正引发关注。11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体育外卖”热的冷思考》一文指出:“体育外卖”蓬勃发展,满足了市场需求,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也面临不少挑战。如何趋利避害,让更多人获得更加专业、科学、安全的体育训练,是行业发展面临的必答题。
“体育外卖”的升温,离不开人们健身观念的转变,也依托于社会供给能力的提升。从“进场馆”到“请上门”,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对运动的期待,也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标准化训练,而是希望能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灵活安排。
青少年需要专项提升,职场人追求高效健身,年长者重视科学康养,多种需求催生体育服务的场景重构。当“操场”走进客厅、“课程”连接平台,体育不再只是课表上的一栏,而成为生活里的日常。这正是“体育外卖”迅速扩展、覆盖广泛、复购率高的深层支撑所在:既抓住大众健身意愿日益强烈这一趋势,也回应“在哪里运动、怎么运动”的现实焦虑。
“体育外卖”的可贵在于,不仅是体育和科技的“联姻”,更是服务理念的系统革新。不再是单向度的“时间出售”,而是围绕用户体验展开的“定制交付”。在平台经济技术架构下,运动服务有评价反馈记录,专业教练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数据化、透明化、长期化。一些先行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派出教练、送达器材,而是主动介入服务链条中最关键的体验环节:设置课程目标、跟踪训练进度、及时响应突发风险,乃至在平台侧为用户配套健康档案和运动建议。从“服务人”到“发展人”,谁能最懂用户,谁就能在这一新赛道上跑得更远。
可以说,“体育外卖”既创造经济价值,更释放情感温度、社会温度与精神温度,是文化认同在微观日常中的深植,是“投资于人”的生动注脚。它不是体育的附属品,而正在成为社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体系的一支“轻骑兵”。
迈向“十五五”时期,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战略协同推进,人民对体育的需求正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从长远来看,如何让这一新赛道走得更稳、跑得更快、赛出新高度?
热潮之下,也潜藏隐忧。当前,“体育外卖”在标准、规范、责任体系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治理滞后问题不容忽视。没有资质也能接单、运动中受伤无处理、平台与教练权责模糊,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是决定新业态能否稳步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相关引导和监管措施须及时跟上,以完善的行业规范回应风险变量。例如,建立教练准入与评级机制、纳入社区服务目录、明确平台与用户的风险共担关系,都是稳住市场、打牢信任的必要动作。治理如果缺位,热度可能反噬;制度及时跟进,发展才有远方。
站在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上,“投资于人”绝不是一个抽象理念,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互成就的具体行动。“体育外卖”的快速发展,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提供了落地支点,也为激活文化消费与人文经济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应以更强力度推动体育人才培育,以更实举措扩大体育服务覆盖,把“体育外卖”打造成人民群众身边看得见、用得上、可持续的新型公共服务。
在投资中尊重人、培育人、成就人,方能在服务中聚人气、强信心、筑未来。让我们以“体育外卖”为切入点,把人的健康之需、生活之愿、发展之盼落到实处,在大众健身中托举人民幸福,在群众满意的喝彩中,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速度、新高度、新形象。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 | 常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