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见过甩锅的,没见过这么离谱的!
花 50 多万买辆小米 SU7 Ultra,咬牙加 4.2 万选个 “碳纤维挖孔机盖”,以为能 get 赛道级性能。因为曾经,雷军亲自发微博说,“碳纤维机盖内部结构也改了”,结果拆开车盖一看 —— 这玩意儿跟普通铝盖没两样!
更气人的是,车主们闹到法院维权,小米法务居然当庭放话:“雷军不懂技术,他说的不算数。”
这话一出,全网炸锅。
![]()
要知道当初大家掏这 4.2 万,多半是冲雷军去的。
去年 3 月,雷总在直播里拍着胸脯说这机盖 “不只是外观改了,内部结构全优化了,双风道直接导去轮毂散热”,微博上还反复强调 “内部结构真的改了”。不少米粉信了这份儿信任,哪怕雷总补了句 “我不推荐买”,还是咬着牙选了装 —— 毕竟是创始人亲自背书,总不能坑人吧?
结果提车现场直接变成 “大型翻车现场”。有车主找了台鼓风机对着机盖开孔猛吹,旁边放张纸巾,硬是纹丝不动;还有人干脆把机盖拆了,发现所谓的 “双风道” 就是俩空窟窿,既没连散热系统,也没导流槽,跟宣传里 “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 半毛钱关系没有。更绝的是,有懂行的车主对比普通版机盖,发现就轻了 1.3 公斤,这 4.2 万花得比买黄金还冤!
![]()
更让人心寒的是小米的骚操作。今年 5 月,有车主发现车机系统更新后,原本宣传的 1548 匹马力被锁了,日常只能用 900 匹,想解锁满性能?得去官方赛道刷指定圈速!这哪是买车,简直是玩游戏做任务!车主们找小米要说法,得到的解决方案堪称 “侮辱性极强”:没提车的能换普通铝盖,提了车的就给 2 万积分 —— 合着 2000 块钱,就想把花 4.2 万的车主打发了?
![]()
300 多个车主气不过,自发建了维权群,有人录视频集体喊话要退车,有人直接找律师准备集体诉讼,要求按《消法》“退一赔三”。今年 5 月中旬,车主代表还跟小米副总裁级别的高管谈了 3 个多小时,结果对方只敢说 “会谈有益”,连个实质性方案都拿不出来,据说还私下抱怨 “退订会让小米汽车崩塌”—— 合着你们的品牌,就这么经不起一点考验?
![]()
直到 11 月开庭,小米的操作更让人开眼了。法务团队甩出 84 页新证据,硬是把庭审拖到月底,核心辩护逻辑就三条:一是 “雷军不懂技术,他说的不算数”,二是 “4.2 万配件不算买车关键因素”,三是 “宣传没写进合同,不算违约”。甚至还狡辩 “内部结构改了” 是指 “拿掉前备箱”,“贯穿风道” 是 “通向轮毂的概念风道”—— 这话说出来,怕是连他们自己都不信吧?
有律师直接戳破了小米的小心思:《广告法》明明白白写着,广告主得对宣传内容真实性负责,雷军作为创始人,在直播和微博上的宣传,就是企业行为,怎么可能说不算就不算?再说了,4.2 万占车价快 8% 了,要是不算关键因素,那什么才算?难不成得把发动机拆了才算?
![]()
现在这事儿越闹越大,不少原本想买小米汽车的人都打了退堂鼓。有网友调侃:“以前买小米是信雷总,现在倒好,雷总说的话自己人都不认,这钱花得比买理财产品还没谱。” 还有人翻出小米之前的宣传,质疑 “连个机盖都做不实,那吹的电池安全、智驾功能,会不会也是 PPT 里的噱头?”
说实话,大家买新能源车,图的就是个放心。小米作为跨界造车的新势力,靠 “性价比” 和 “创始人 IP” 圈了不少粉,可如今为了省下一点赔偿,连最基本的诚信都丢了。就算最后靠法务技巧赢了官司,输掉的却是成千上万消费者的信任 —— 要知道,汽车不是手机,买错了可没法半年一换。
![]()
目前庭审还没出结果,但有一点很明确: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可以靠营销话术吸引一时的关注,却没法靠甩锅蒙混一辈子。要是小米还不拿出点诚意,好好解决车主诉求,再这么 “割韭菜” 下去,恐怕真要应了那句调侃:“雷军不懂技术,小米不懂诚信。”
你们觉得,小米这波甩锅操作,能说得过去吗?要是换作你,花 4.2 万买个 “装饰机盖”,会选择忍了还是维权到底?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