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 实习记者 王子玥)11月19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介绍,“十四五”期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6%,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0.9%、全市第二。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行政办公区全面投用,市级行政机关完成搬迁,运河商务区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区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
![]()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连续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元
“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建设至今,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600亿元,连续5年保持千亿元以上,建安投资总量连续6年全市第一。”郑皓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实现投资结构优化、功能系统重构、承载能力跃升。
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政府主导向社会主导转变的多元投资格局,社会投资占比增至七成以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在30%、近五年投资规模超1500亿元,2025年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投资规模达到415亿元。
二是从空间拓展到品质提升的结构性优化,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引领优质资源集聚,六环高线公园缝合城市空间,大运河生态文明带历史性焕发新活力。
三是从功能承接到集聚发展的内涵式提升,市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促进公共服务质的飞跃,“十四五”期间新增学位6万余个,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数较2020年增长50%。区域协同推动更大范围共建共享,36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我们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快速拉开城市框架,构筑起城市的‘四梁八柱’。”郑皓表示,广渠路东延、东六环入地改造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工程接续建成。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民生领域的重点项目建成投用。环球影城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湾里”商业娱乐综合体年底开业,北京海昌海洋公园、顶点公园加快建设,北投集团总部大楼、首旅集团总部大厦落成投用,实现“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今年,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具备投运条件。这个区域未来将成为引领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门户节点和动力引擎,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产城融合,聚焦国际化商务区功能定位,区域内规划产业空间143万平方米,华夏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国资公司等8家市属国企总部选址落地。
二是职住平衡,这里居住空间建筑规模近百万平方米,将建设“好房子”“好社区”,打造花园式的“好街区”。新建优质学校,配建沉浸式商街,小街区、密路网确保出行畅通,3条地铁线路高效换乘。今年,枢纽周边推出了总建筑规模22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项目。
三是水岸融合,构建区域慢行系统,串联六环高线公园、站前公园、社区公园。结合大运河“四桥六岸”世界级魅力水岸建设,设置运河码头、景观平台,植入运河夜跑、水景演艺等场景,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和活力节点。
郑皓表示,“我们将继续保持每年千亿级投资规模,重点投向产业升级、文商旅体、城市更新等各个领域,做好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等保障,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城市功能提质升级。”
规上工业、批发零售业等板块增速全市领跑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郑皓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四大主导功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促进先进制造、现代金融、数字经济、医药健康等产业快速发展,加速布局未来产业。
“十四五”期间,通州区规上单位数量达到2800家,较2020年增长52%。“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80多家市场主体选择到副中心投资兴业。”郑皓透露,“企业主体规模已跃居全市第三。”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明显,累计落地央企、市属国企子公司175家。
具体产业板块表现亮眼:以先进制造为代表的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较2020年增长70%,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高达81%,位列全市第一。现代金融与文化旅游业已跃升为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与税收占比稳定在10%左右,文体娱乐业增加值较2020年增长超10倍。内需市场活力迸发,今年前三季度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累计引入154家品牌首店,形成多个特色消费新场景。创新动能强劲,2024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收入同比增长57%,居全市首位。
展望未来,郑皓表示,“我们将抢抓文商旅体融合、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发展机遇,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含绿量”持续提升
“绿色,是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特色。”郑皓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面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141项具体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含绿量”持续提升。
生态惠民成效显著。PM2.5累计浓度已达国家二级标准,较2020年改善24%;重点河流水质稳定在三类以上。相继建成8个万亩级森林湿地公园和600公里绿道,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蓝绿交织的生态环境吸引了370多种野生鸟类栖息,每年有上万只水鸟在此过冬,副中心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胜地。”郑皓介绍道。
节能降碳扎实推进。完成大量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规模居全市前列;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率先实现100%绿电供应;86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
绿色赋能产业初见成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培育1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北京城市副中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项目从全球160多份申请中脱颖而出,荣获2025年“地方气候领袖”奖,是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彰显了我国城市气候治理的国际认可度、北京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务实与创新。”
郑皓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紧抓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善绿色要素交易机制,推进生态价值实现,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更高水平的和谐交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4.1个百分点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郑皓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27.1%,高于全市4.1个百分点。
在教育方面,“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累计引入20家市级优质教育资源,202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位列全市第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新校区已投入使用,清华大学金融基地即将建成。在医疗方面,已建成投用7家三级以上公立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友谊医院、安贞医院等纷纷开诊,首都儿科研究所通州院区预计2027年投用。
在住房保障方面,围绕促进职住平衡,针对疏解企业、医院、高校职工住房需求,专门制定租、购、建结合的居住保障方案,提供集租房、保租房、人才公寓5000余套。“十四五”期间,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惠及群众超45万人,“住有所居”评价全市最优。
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全面推行“秒接速办”和“未诉先办”机制,2024年以来实施451个城市更新项目,完成205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率先发布《城市家具设置导则》,城市空间秩序与市容环境持续优化。
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基本形成,路网密度五年增长28%。轨道交通线路达7条,是除中心城区外线路最多的区。未来,随着平谷线、M101线等新线路开通,副中心交通便利性将再上新台阶。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样板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本身就是一项改革创新之举。”郑皓表示,“我们正在推进副中心立法,形成保障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综合政策体系。”
今年9月,国务院批复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全国十个试点之一。“这从技术、人力、资本、土地、数据、资源环境六大要素领域,为副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郑皓解释道。例如,在技术要素上,将促进技术与资本融合;在人力资源上,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吸引人才;在资本要素上,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郑皓表示,通州区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样板。
从宏伟蓝图到生动现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展现着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澎湃活力与无限可能。
北京事、天下事、身边事,就关注"京城大峰峰"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欢迎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