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米车主维权案终于开庭了。
针对部分小米车主质疑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要求退还定金,并赔偿三倍定金一事。
小米法务部拿出了整整84页答辩状。
核心观点有两个:
其一,雷军多次在公开场合以“不会太便宜”“有一点点小贵”来“劝退”消费者,已经尽到了提醒义务。
其二,量产机盖只是复刻了原型车的样子,且宣传内容并未写进购车合同,因此不算违约。
而对很多车主都是冲雷军的微博宣传来购车的,小米法务部只留下了一句“雷军不懂结构,提醒后改了”。
01
我们先来看看小米车主维权的起因。
今年5月,多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在网上发布“要求退车”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
他们要求退车的理由,是认为该车型4.2万元的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实际功能,只是个“样子货”。
![]()
原因是有网友拿这前舱盖做了试验:
无论怎么用鼓风机对着前舱盖的“挖孔”猛吹,放在开孔上的纸巾都纹丝不动。
此外,还有车主将前舱盖拆开后发现,所谓的碳纤维双风道设计实际上并没有连接到刹车通风系统。
也就是说,小米SU7 Ultra这个前舱盖就只是挖了两个孔而已,并不具备什么实际功能。
而在小米此前的宣传中,这款前舱盖“完全复刻”了原型车。
采用了同样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拥有两个贯穿风道,从而实现了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更重要的是,雷军也曾在微博上有过“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的表达。
虽然他随后又修改了表述,不过依然提到了内部结构的改动。
同时,雷军确实也曾在直播中建议用户不买“开孔版”。
“我真的不主张大家买,我选的就没要。我觉得可能是大家情绪上头了。”
在事件发酵后,小米汽车也在致歉的同时给出了解决方案:
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并赠送2万积分等。
但这一方案并未得到维权车主的认可。
02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米法务的48页答辩状都说了些什么。
首先是小米SU7 Ultra前舱盖“完全复刻”原型车这一点,小米法务认为这只是指的“复刻表面舱盖”。
![]()
大白话就是,原型车前舱盖上有两个孔是吧?
我量产车的选配前舱盖上也挖了两个孔,你就说有没有复刻吧?
至于车身的内部结构,对不起,我只说了前舱盖“完全复刻”。
是,雷军是在微博上也说了“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
我确实也改了啊。
按答辩状的说法,量产车采用了电动开闭前端单扣闭锁设计。
机盖内部增设了内板、铰链加强板、结构胶等,这些相比原型车都有调整。
合着是跟原型车比起来多了些东西啊?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所谓的“内部结构也改了”不应该是跟非挖孔版的量产车比吗?
至少从这点来看,小米法务真是用活了“最终解释权”。
你怎么理解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怎么解释的。
其次,是这个选装的前舱盖到底有什么实际功能没?
在小米法务那里,当然是有的。
小米法务甚至拿出了一份气动力风洞实验报告,认为挖孔有导流散热、增加下压力的功能。
那这个挖孔到底增加了多少下压力呢?
报告给出的答案是:
在时速120公里的测试下,挖孔会降低前轴升力系数0.002,降低后轴升力系数0.002,增大风阻系数0.001。
这是什么概念?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前段时间某品牌车型也做过类似的风阻实验,这一数据是0.0几。
这一比较,小米SU7 Ultra选装前舱盖的实际功效可以说微乎其微。
更何况有技术博主指出,小米这个量级的风阻差距,在风洞实验中其实很常见的波动范围。
03
最后是雷军的微博宣传。
在微博上,雷军曾说过“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
而在报告中,轮毂的散热气流则来自前保险杠的侧口。
对此小米法务倒是没有否认两者的出入,但给出了另一个解释:
雷军不懂结构,事先并不知情。
小米汽车工程师在雷军微博发出后联系了雷军,雷军意识到有问题后立即删除了相关表述。
答辩状的意思,是雷军尽力消除了错误信息的传播影响。
就这一点来说,雷军确实做出了消除错误信息影响的努力。
但要知道雷军的微博影响力有多大,几个小时的时间足以让错误信息广泛传播。
因此只删除相关表述是不够的,真要尽力消除影响,为什么不专门发文作个说明?
当然,这场小米车主维权案还在审理过程中。
最终结果如何,还得等法院的判决。
不过身陷舆论漩涡的小米在前几天又迎来了一个喜讯:
小米集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三季度总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环比下跌2.4%。
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80.9%,环比增长4.4%。
其中,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和AI等创新业务是成为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
今年第三季度该业务营收达到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净利润7亿元,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作为创新业务最主要的一环,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当季营收283亿元。
![]()
换句话说,当很多造车新势力还在为盈利苦苦挣扎时,小米汽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只是,随着小米汽车已成为国内汽车行业势头最猛的新贵,公众的注意力也逐渐从品牌故事和营销转移到了产品力本身。
不管小米车主维权案最终结果如何,都给小米敲了一个警钟。
公众已不再满足于你的“故事”,更喜欢你能拿出“干货”。
(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看到这里,就点个关注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