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双方刚在北京谈完,柏林当局再度对华变脸,连着作出三个无理举动,妄图迫使中国让步,默茨当局如此反复无常,背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隐情?
中德关系一度峰回路转。德国副总理兼财长克林拜尔的北京之行,被外界视为两国关系“破冰”的信号,几天前,中德双方在财金对话中,达成了多达27项共识,特别是其中一条,中德双方共同承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似乎是柏林当局要回心转意的信号。毕竟在德国经济持续疲软的大背景下,与中国修复关系,几乎是德国总理默茨唯一的选择。然而,大家恐怕都没想到,克林拜尔前脚刚刚离开北京,柏林当局就迅速上演了一出变脸的戏码,默茨政府转过头来,就接连对中国提出了三个极其无理的要求,妄图逼迫中方连退三步。
![]()
首先,德国政府又老调重弹,拿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大做文章。克林拜尔扬言,如果中国不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欧盟将会对此采取行动。我们都知道这话完全是颠倒黑白,所谓的“产能过剩”,不过是德国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竞争不过中国,而找的一个保护主义借口。
其次,他又故技重施,要求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向俄罗斯施压。这个问题的是非曲直早已清楚,中国坚定保持中立立场,轮不到德国来指手画脚。
最令人无法容忍的是第三点,德国再次粗暴地插手中国内政,炒作台湾问题。克林拜尔公然表示,德国政府对“台湾海峡的军事升级表示担忧”。这种不反对“台独”,只说担忧台海局势的话,本身就是一种拉偏架,实质上是在间接支持“台独”势力。
![]()
然而,中国的态度向来是坚定不移,在主权问题上,中国寸步不让,德国的做法没有益处,只会让好不容易缓和的中德关系重新恶化。这里就有个问题值得讨论,默茨政府为何会表现得如此反复无常,这背后有何隐情?其实,这反映的正是当前德国内部的战略迷茫。从经济层面看,德国离不开中国。无论是宝马、奔驰的汽车,还是巴斯夫的化工产品,都需要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经济上的现实利益,迫使他们必须与中国维持合作。但从政治和安全角度看,德国又对中国充满敌意。他们深受美国“去风险化”的蛊惑,更对中俄之间的紧密合作感到恐惧,而中国新能源车等产业的崛起,冲击汽车等德国传统优势产业,更让默茨焦虑。
![]()
正是这种“经济上需要,政治上敌视”的矛盾,导致默茨政府极其拧巴的外交姿态,柏林既想从中国捞取好处,又不愿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偏见,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他们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首鼠两端。事实上,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先取消访华行程,后脚财长克林拜尔就赶紧跑来北京收拾烂摊子,这本身就是反复无常的信号。可以说,默茨政府所谓的对华战略,至今仍是飘忽不定,自相矛盾。
![]()
对于德国乃至欧洲而言,未来若想继续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就应摆正自己的战略认知。他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欧洲发展的伙伴,而不是制度性的对手,更不是敌人。如果欧洲继续被美国的那一套反华说辞所迷惑,心甘情愿地充当华盛顿遏制中国的“马前卒”,那么最终牺牲的,只会是欧洲自身的利益。默克尔时代留下的政治智慧,其实早已给出了答案:与中国脱钩是错误的,坚持战略自主,与中国加强合作,才是欧洲唯一的出路。如果默茨当局继续在错误道路上执迷不悟,那么等待德国的,只会是更深的经济衰退,若是惹怒中国,他们后果自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