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杨浦区共青路357弄陈燕芬的家,“清爽”是记者的第一印象。70岁的陈燕芬爱干净,很难想象,今年以前,她常被自家的痰盂困扰——房间里没有抽水马桶,她几乎每次“方便”后都要去公共厕所“倒马桶”,再晚都要去,一天跑好几趟,洗洗刷刷痰盂是常态。小孙女从前到她家,用不惯痰盂,她看在眼里,心里颇感无奈。
陈燕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住在这里,一直想有个自己的抽水马桶,“大家讨论说排污管道要直通黄浦江,那怎么行?”时间来到2025年,在这一轮由政府主导的无卫生设施改造工程中,陈燕芬的困扰终于解决,经过为期一周的施工,她终于拥有一间干干净净的卫生间,抽水马桶、防滑地板、淋浴设施一应俱全。
![]()
陈燕芬家的抽水马桶。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2022年,上海完成了成片旧改历史性任务、解决了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经过两年的攻坚拔点,随着今年6493户“拎马桶”改造任务提前完成,9月底,上海“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
这件民生实事的达成,需要多方配合协作,“装马桶”远非易事。改造过程中,部分居民起初会因为房间太小、没看到最后改造成果心里没底等原因有顾虑,还有的点位是文物保护建筑,不能随意改造,各街道甚至每户人家情况均不同,如何在一户户上门沟通、一次次调整方案中,“啃下”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田阿姨的“雨天烦恼”
七旬老人田依平讲述起了告别“拎马桶”带来的生活变化。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徐亦嘉 编辑 何羽茜(03:00)
“以前下雨天人都不敢出门,生怕摔一跤没人管,现在好了,晚上起夜再也不用往公共厕所跑了。”10月下旬,79岁的田依平阿姨站在自家新装的卫生间门口,指着洁白的马桶,赞不绝口。在杨浦区国京路41号,像田阿姨这样的老住户,最近终于告别了延续半个世纪的“拎马桶”生活。
上世纪七十年代,30岁的田阿姨刚搬来时,满心都是对“有自己房子”的期待。“那时候这里的居住环境很不错,‘拎马桶’是弄堂生活里的日常,家家户户都一样的,不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田阿姨回忆。然而,随着周围居住环境改善和自己年岁渐长,“拎马桶”逐渐成了她生活里的难题。无数个夜晚,她都要端着痰盂罐穿过狭窄的楼道,去数十米外的公共厕所倾倒;遇到下雨天,路面湿滑,她只能小心翼翼地挪步,“心里总想着,万一摔了,女儿要照顾孩子,哪有精力管我和老伴?”
这样的困境,并非田阿姨一家独有。在上海的老旧居民区里,尤其是一些建成年代早、产权复杂的“老公房”,“拎马桶”曾是不少居民的日常——这些居民区大多缺乏独立的厨卫设施,居民们共用厕所、在楼道里搭建简易灶台,生活不便持续了数十年。“以前觉得能有个住的地方就不错了,可看着外面的小区越来越好,心里也盼着自家的条件能改善。”田阿姨说。
田阿姨的期盼,也成了街道和社区工作者心头的牵挂。每每入户摸底,长海路街道市光路第二居民区书记琚慧婷总会仔细询问田阿姨的生活近况,把她对卫生间改造的需求记在笔记本的醒目位置。“书记来了每次都问:‘阿姨,还有啥难处?’,我说想装马桶,可家里小,还是文保建筑,怕不能动。”田阿姨回忆。
![]()
改造前,田依平老人家的卫生间及厨房。 受访者供图
![]()
改造后的卫生间及厨房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琚慧婷和同事们一次次召集居民议事会,耐心倾听不同家庭的改造诉求,又多次与各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反复修改改造方案。
让田阿姨没想到的是,方案敲定后很快便落实到位。今年4月,改造队进场,5月初,改造很快完成:原本昏暗狭小的卫生间区域被分隔成了兼具卫生间和厨房功能的小空间,洁白的马桶、崭新的灶台,让田阿姨的家焕发新的生机。田阿姨笑着说,现在下雨天也不用再冒雨去公共厕所,“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
据杨浦区介绍,在对文物保护点国京路41号房屋改造中,按照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采用轻质材料减少对楼板承重的影响,同时室内墙面、地面与原有样式做法保持一致,在保留建筑原有面貌的同时解决“拎马桶”痛点,后续拟进行整体保护性修缮。
长海路街道管理办负责人黄毅超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街道重点推进了辖区内最后几个“拎马桶”点位的改造,涉及数十户居民。这些点位大多情况复杂,有的是文物保护建筑,不能随意改造;有的居民户数少,但产权问题棘手,我们一户一户上门沟通,一个方案一个方案调整,就是想让居民们早点告别不便。”
居民顾虑如何打消?
家住杨浦区共青路357弄90岁的顾裕鸿老人,在今年终于告别了六十载“手拎马桶”的生活。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邹佳雯 编辑 何羽茜(01:52)
同样心满意足的,还有住在杨浦区共青路357弄的顾裕鸿。顾裕鸿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住在这里,如今83岁的老伴腿脚不好,他自己也已有90岁高龄,“倒马桶”渐渐成了件令老两口力不从心的事。如今,他家门口的淋浴间被设计腾挪进了一个抽水马桶,“家门口就能上厕所,方便多了。”
![]()
90岁的顾裕鸿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共青路357弄共有18户人家告别“手拎马桶”。上海市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怿介绍,经过前期总体的排摸和规划,从2025年5月开始,街道等开始对无卫生设施的居民进行具体的踏勘和沟通,并于7月底前全部改造到位,“因为每一户居民的房间格局、大小、布局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方案不统一,有些人可能在原来的淋浴房里做改造,有些人可能用到原来开辟的其他区域,也有的老百姓把改造放到房间里。我们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来进行现场化、个性化的设计,做到一户一方案。”
陈怿说,目前小区无卫生设施改造后的排污管,接到了原先公共厕所的管道中,在接管的过程中,施工团队也同步对原先的管道进行了扩容,以确保小区的排污不会出现新的堵塞问题。
虽是民生实事工程,但陈怿介绍,有些居民起初会因为房间太小、没看到最后改造成果心里没底等原因,不愿意接受改造。“所以我们对一部分愿意改造的老百姓先行施工,请不愿意的老百姓再来看看改好的样子,通过我们后续二轮、三轮的继续工作,更多人实地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好,也就逐步调整了自己的意愿。”陈怿介绍,改造方案不局限于解决居民们“手拎马桶”的问题,还在淋浴、无障碍等方面,做了合理化的设置。
据悉,针对居民普遍关心的“新增设施是否影响房屋结构”“排水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等技术问题,工作组也专门安排专业工程师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工程师结合施工图纸、专业数据,逐一解答居民疑问,用专业知识打消大家的顾虑,让居民对改造质量更有信心。
“我倒了五六十年马桶了,今年政府终于帮我解决了,我终于不用倒马桶了,这是我之前难以想象的事情。”陈怿记得,在回访时,有居民向他们这样感慨,“我们政府要力求把惠民工程实事工程做到底,尽可能帮助老百姓提升生活的舒适度,让他们切实从政府的暖心工程中获利。”
一户都不能放弃
居民家庭的改变,是杨浦老旧居民区“拎马桶”改造的一个缩影。
![]()
国京路41号外景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杨浦作为曾经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老工业城区,有着大量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设的工人新村、不成套或无卫生设施职工住宅。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杨浦区不遗余力、久久为功推进旧区改造,于2022年全面完成了旧区改造,为16.4万余户旧里居民解决了“拎马桶”问题。
2024年,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解决“拎马桶”问题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杨浦针对剩余415户“拎马桶”问题科学研判,通过片区更新和增设卫生设施方式,“一地一策”全速推进。2025年,为确保“不漏一幢、不落一户”,杨浦秉持“不放弃任何一个马桶”的原则,把无卫生设施排摸范围扩大到零星私房、工业厂房改建房屋,与老厂房原系统单位联手推进无卫生设施改造工作。2025年7月,杨浦“拎马桶”改造历史性任务全面完成。
![]()
田依平老人在家中改造前使用的公共厕所。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单个点位改造难,就把它放进片区更新的大棋盘里。”杨浦区住宅更新发展中心主任陈颖介绍,为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更长远的发展格局加强统筹平衡,杨浦将“拎马桶”问题与区域内其他城市更新项目进行联动考量,在满足居民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小区韧性水平和区域品质能级“双提升”,打造高质量宜居空间。
黄兴路1039弄18-27号180户居民的“拎马桶”问题,就与小区拆除重建项目同步推进——新建房屋不仅实现成套独用,还将以“好房子”为目标,建设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同步对小区内其余存量房屋实施区域提升改造。
像国京路41号经评估无法联动其他城市更新项目改造的项目,杨浦区则以技术创新,应对“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空间挑战,因地制宜通过在户内加装电马桶、居住楼内增设合用卫生设施等方式,形成一楼一方案、一户一方案。“总之,一户都不能放弃。”陈颖表示。
如今,田阿姨最想做的,就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好好享受这份“便利”,“以前总怕亲戚朋友来家里不方便,现在也敢主动邀请他们来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