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今天带大家聊聊人形机器人赛道最近的剧情。特斯拉Optimus从2021年曝光概念图起,三年里顺风顺水,2022年出原型机、2023年推第二代,眼看2025年要放大招,结果直接上演连环跳票。
年初马斯克喊出年内产5000台的豪言,4个月就因产能不足认怂,10月又改口说明年一季度推V年底才量产。
![]()
作为全球技术资源最顶尖的玩家,特斯拉这波减速,不仅让自己的画饼信誉再打折扣,更给国内势正盛的玩家们,留出了弯道超车的窗口期。
![]()
![]()
路线大分流
全球人形机器人的竞争,从一开始就分成了两大阵营,打法完全不在一个频道。特斯拉的野心特别明确,一门心思要让机器人进家,走C端消费路线。
2024年一会儿秀工厂部署,一会儿晒遛狗、修剪草坪的家庭场景,2025年更直接把Optimus放进超级充电站餐厅当服务员,给顾客送薯条刷存在感。
隔壁Figure AI的03机器人也跟着秀叠衣服技能,美国头部玩家们像是约好了,都把终极目标锁定在家庭、健康医疗这些泛服务场景。
![]()
说白了,特斯拉这么急着冲C端,也是没办法。北美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已经很高,B端没多少增量空间,只能寄希望于科技新贵们对科技感产品的追捧,想复制当年电动车的成功路径。
国内玩家则完全相反,集体扎进B端市场,走以赛代练的务实路线。宇树、优必选的订单全来自企业,实训场景也都设在合作工厂里,就算有商业展演,也只是公共服务里的程序化展示,靠提前设定的程序运行。
![]()
阿里投资宇树、星海图,京东布局智元、众擎,美团也来凑热闹,这些消费级企业的加入,给国产机器人提供了海量真实场景和数据反馈。
在我看来,这不是保守,而是精准踩中了国内优势。制造业场景丰富、供应链成熟,能让机器人快速落地迭代,先活下来再谈长远。
![]()
![]()
骨头难啃硬
特斯拉跳票的背后,其实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两大硬骨头:技术瓶颈和成本控制。而这两点,恰恰是国产玩家的机会所在,也是必须跨过去的坎。
技术上,灵巧手是最直观的难题。特斯拉打磨近一年,还没解决量产后的标准化和使用时间问题,导致部分Optimus模型缺部件装不上,之前在Robottaxi活动上还出现过打翻饮料的尴尬场面。
![]()
反观国产,小鹏机器人的IRON已经做出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追平了Optimus的水平,离真人手27个自由度只差一步。不过AI芯片、基础大模型这些大脑层面的短板,还得靠找外部合作伙伴来补。
数据采集方面,国内搞的轻量化采集仿真-现实迁移方案,虽然在现实适配性上还有局限,但好歹避开了特斯拉VLA路径的高成本坑。
![]()
成本控制上,国产玩家的优势就更明显了。2025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产业全链融资超140次,金额近200亿元,头部企业IPO的消息不断,再加上政策给B端市场注入信心,资金压力相对小很多。
![]()
更关键的是国内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兆威机电预估,未来灵巧手价格能从单只1.7万美元,降到一对0.7万美元,只相当于原来的五分之一。
宇树科技能盈利,核心就是把硬件成本控得好,不盲目堆料,只选最合适的方案。小鹏把汽车领域的精密制造经验搬到机器人研发上,更是跨界赋能的好例子。
![]()
![]()
破局关键
但必须清醒,国产机器人目前的智能内核还不够硬,很多B端场景的落地,本质还是自动化设备,离真正的智能交互还有差距。形机器人赛道还处在早期,特斯拉的样板效应能带动行业热度,但最终拼的还是谁能先搞定技术能用、成本可控、场景适配这三件事。
![]()
国产玩家靠供应链和B端场景占了先机,接下来能不能真正逆袭,关键不是对标特斯拉,而是把B端的落地经验变成核心竞争力,在AI技术上补齐短板。
未来某一天,人形机器人或许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而国产玩家能不能抓住这次机会,就看能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商业化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