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水润凤城,韧性共生”——顺德区系统治水路径专题调研活动在佛山新城举行,国内城镇水务领域的顶尖专家团队与顺德治水一线工作者面对面,共同探讨岭南水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系统治水之道。
会上,顺德区以水兴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永强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佛山市顺德区系统治水策略与实践》为主题,向国家级专家系统阐释了顺德的联围治水策略。
![]()
顺德区以水兴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永强汇报顺德系统治水策略与实践。
![]()
破局:“三步并一步”彰显胆识
过去,许多城市治水遵循着“先消除黑臭、后提升水质、再提高污水浓度”的线性三步走模式,周期长、易反复。顺德敢于打破常规,开创性地提出 “三步并一步”的联围治水新策略,将改善河涌水质、提升污水厂进水浓度、增强区域排涝能力三大目标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创新突破依托于一套环环相扣、精细严密的“顺德打法”:通过“强统筹”实现顶层设计与资金保障的有机结合;以“全流域”治理理念,将全区12个联围整合为七大治理单元;采取“分层次”推进策略,分三批次有序实施;通过“提前建”实现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同步建设;运用“划区块”方式开展精细化施工;借助“早介入”机制确保项目全周期科学管控。
这套系统治理方案,标志着顺德治水从单一工程治理向系统治理的深刻转变。
在治理实践中,顺德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在基础工作方面,“清河岸”腾出生态空间,通过对河涌两岸侵障进行坚决清拆,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一河一图一表”,为后续治理腾出了宝贵空间。与此同时,“全排查”摸清污染底数, 围绕“厂、网、河、源、城”五大维度,利用“三维倾斜摄影+现场复核”等创新技术,绘制出覆盖全要素的“排查一张图”。
在技术路线上,实现“挤外水、收污水”靶向发力, 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河涌水倒灌是“外水”入渗的主因,从而将“防倒灌”作为主攻方向。同时,通过织密、完善、修复管网系统,牢牢抓住“收污水”这一保障水质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大分流、小截流”,对人口密集、排污强度大的区域实行雨污分流和错混接改造对人口分散、污染强度低或条件有限的区域实行总口截污。
在机制创新上,顺德创新地将联围范围划分为“实施区”与“督导区”,明确政府、企业、小区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新格局。同时,强化项目管理,通过设计优化累计节约投资约10.6亿元,并创新运用无人机、清淤机器人等新技术,有效破解传统治理难题。
![]()
成效:治水工作取得多维效益
经过系统治理,顺德治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河涌水质明显改善,试点联围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文登河、银河等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污水系统持续完善,收集处理效能显著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大幅增强,成功抵御多次极端天气,陈村镇佛陈桥底等昔日水浸黑点整治后能在10分钟内排空积水。
此外,滨水空间品质显著提升,建成30个美岸项目,提供超120万平方米高品质滨水空间,带动文旅消费近2亿元。更可喜的是,群众治水观念发生转变,从“要我治水”变为“我要治水”,企业主动参与治理,全社会爱水护水氛围日益浓厚。
成效斐然,前行不止。在调研活动,顺德也以开放务实的态度,就治水工作向纵深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挑战,如雨天条件下水质与进水浓度的平衡之道、厂网一体化管理的推进路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模式等,向国家级专家团队现场请教,寻求前瞻性的智慧与解决方案。
采写:南方+记者 蒋晓敏
摄影:南方+记者 戴嘉信
【作者】 蒋晓敏;戴嘉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