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晚,新德里红堡地铁站附近一辆汽车突然爆炸,13人丧生,20多人受伤。
仅仅四天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警察局又传来爆炸声,原因竟是在处理缴获爆炸物时突发意外,最后造成9人死亡、29人受伤,死者中多数是警察和法医。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这两起事件之间,巴基斯坦首都也发生了自杀式爆炸,造成12人遇难。
![]()
短短几天时间,印巴两国突然被连环爆炸笼罩,印度在遭遇袭击后动作频频,印巴这对老冤家是否又要兵戎相见了?
印度政府在新德里爆炸之后,就将其定性为“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调查方向迅速锁定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所谓“白领恐怖网络”。
8名涉案人员中有4名医生,警方还声称起获了数千公斤炸药,怀疑这是一场未完全实施的多点连环爆炸阴谋。
印度选择将矛头指向克什米尔势力,显然不是偶然。
![]()
一方面可以借机强化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管控,延续今年4月帕哈尔甘恐袭后“强硬反恐”的叙事。
另一方面,在10月底刚结束代号“三叉戟”的印巴边境大规模三军联合演习之后,这种定性正好为边境的军事部署铺平道路。
莫迪这步棋,下的很不一般,但巴基斯坦那边也没有放松警惕。
伊斯兰堡爆炸发生后,巴防部长直接宣称“国家已处于战争状态”,总理夏巴兹公开点名印度和阿塔,称袭击是由他们支持的“代理组织”策划。
不过说实话,巴方的指控并非无的放矢,毕竟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立已持续数十年。
![]()
今年5月,双方不仅空中交火,还动用了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
虽然后来达成停火,但边境紧张从未真正缓解。
此次借爆炸案发声,巴方既想凝聚国内共识,也试图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号,即“印度是地区不稳定的源头”,想以此来反击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单边行动。
据悉,印度已在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边境全线进入高度戒备状态,T-90S主战坦克集群完成部署。
巴基斯坦则迅速调动VT-2主战坦克在边境构建防御阵地,歼-10CE战机也进入战备状态,这些装备在今年5月的冲突中都有过实战表现。
![]()
从军事部署来看,双方都在展现“绝不示弱”的姿态,边境小规模交火或无人机袭击的概率正在上升。
那么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暗戳戳的较量,真有可能再次演变成冲突吗?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面冲突的可能性依然较低。
首先,印巴均为核国家,巴方早就明确发出过核武警告,这是双方都不敢触碰的红线。
其次,印度虽将新德里爆炸定性为恐袭,但至今未拿出巴方直接参与的确凿证据,缺乏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民意基础和国际借口。
![]()
再者,中美两国在今年5月的冲突中就展现了罕见一致的立场,均敦促双方克制,如今全球供应链脆弱,大国更不会允许南亚局势失控。
说到底,上一次的教训历历在目,印度不敢在轻举妄动,否则只会更丢脸。而巴基斯坦的表现虽然更胜一筹,但未必有那么多的精力继续耗在这些事情上。
不过,“有限冲突”与“持续对峙”可能成为常态。
印度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高企,莫迪政府需要通过“强硬形象”转移国内矛盾,而巴基斯坦在首都遇袭后也已无退让空间。
双方可能会在克什米尔控制线附近发生零星炮击,或加大对对方支持的武装组织的打击力度,这种“低烈度对抗”既不会引发核危机,又能满足各自的政治诉求。
![]()
南亚的爆炸声,本质上是地缘博弈与治理失效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印度不能补上国内安全治理的短板,一味的将内部问题外部化,只会陷入“越强硬越不安全”的循环。
而巴基斯坦要是将所有安全问题都归咎于外部势力,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反恐难题。
对于这两个邻国而言,对话协商才是唯一出路,毕竟无论是新德里地铁站的平民,还是克什米尔警察局的执法者,他们的生命都不该成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
当前的紧张局势能否降温,关键要看双方能否从“相互指责”转向“管控分歧”,避免让本可控制的安全事件,演变成无法挽回的地区危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