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信里躺着3000多个好友,但大部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聊天。
因为我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
好友越来越多,交流越来越少。
我们的时间被社交媒体、抖音、短剧、游戏切割成无数碎片。
有时候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
"这是谁?"
点开聊天记录一看,哦,是去年十二月聊过一次的那个朋友。
![]()
今年AI什么都能生成,就是没有生成真正的连接。
技术没有让我们的关系更紧密,只是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稀缺。
杨攀老师也曾遇到同样的困境。
几个月前我们喝咖啡,他说鲲鹏会有2000多个成员,但大家彼此不知道对方在干嘛。
每次有人需要合作伙伴,或者想组织活动,都得靠他这个"人肉搜索引擎"一个一个去问。
"能不能做个数据中心,里面存着每家企业的信息,再配个agent,有人需要的时候自动就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
他说这个想法的时候眼睛发亮。
但后来我仔细一想,似乎没有人真正做出这样的产品。
有人想过,但没人能把它商业化。
我们的关系都沉淀在微信里,但微信只是一个关系的容器。
2000人的社群,几十万的群聊,真实的需求和匹配机会,却无法在里面被激活和搜索。
后来我发现,原来大家都在想这件事。
今年我参加了很多展会,见了很多人,很多人都说想做AI社交。
我们总是设想:如果我们能复刻一个自己,让这个AI分身去和朋友的AI分身交流,碰撞出一些火花,筛选出一些匹配,然后我们人类再去深度交流,这样社交不就变得成百上千倍的高效了吗?
企业的agent之间也能互相交流,自动发现合作机会。
多好的想法。
![]()
两个月前,陶芳波老师来北京找我,跟我说起他正在做"Second Me 第二个我"的时候,我当时觉得有点意外,因为我第一次用 Second Me 的时候,它还是一款像生活日记的软件。
陶博给我讲了一套完整的个体记忆框架。这个框架能深度还原你的经历、性格、想法,甚至克隆你的声音和动态表情。最关键的是,这个"第二自我"不是一次性的快照,它会伴随着你的生活记录、社交行为持续成长演化。
最终它会变成你的数字ID,一个真正的"第二个我"。
"我有一个域名,还有一个NFC卡片,别人用手机碰一下,就能打开我的这个分身,了解我的生活,和我的分身交流想法。"
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个小卡片。
"我也能看到他们和我的分身在聊什么,以一种异步的方式和朋友交换思想。"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好,但做起来真的很难。
这也是我最大的疑虑:人的惰性。
社交产品最难的是冷启动,也就是让用户输入信息这一步。没有这层动机,所谓的AI交流功能都是空谈。
Facebook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为了约会,有动力把主页填得很漂亮。
Boss直聘上,你要找工作,自然会把简历写得很好。
但在今天,我们的社交网络已经非常发达,时间和注意力都极度稀缺,用户凭什么要在一个新产品里输入自己的信息?
陶芳波的思路很特别:不把 Second Me当社交产品做,而是当个人数字ID做。
你不需要特意去"填写信息",你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碰一碰交换名片、让它帮你记录想法、让它代表你参加一些线上讨论。信息会在使用中自然积累,画像会在互动中逐渐清晰。
![]()
![]()
当然,挑战不只是这一个。
匹配需要更精准的算法。AI推荐不能只是根据标签做匹配,那样不够好。真正的匹配应该更细腻、让人有一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惊喜感。
自我表达需要清晰的边界。当你的分身和别人的分身一起去录制播客、讨论话题时,它的表达是你的表达吗?你需要为它的言论负责任吗?
但正是这些挑战,才让这件事值得做。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被解决,后面的可能性将是无限美好。
如果AI能够精准匹配,它就能让我从3000多个微信好友中,快速找到真正值得深入交流的那几个人。不再是"这是谁"的尴尬,而是"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惊喜。
如果AI能够理解我们的真实需求,它就能帮杨攀老师解决那个2000人社群的困境。不需要人肉搜索,Agent之间自动就能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如果AI能够真正代表我们,它就能帮我维护那些因为忙碌而疏忽的关系。让我的AI分身去和朋友的AI分身保持联系,筛选出真正重要的对话,然后由我来完成深度交流。
当每个人的AI分身都在诚实地表达自己,匹配的效率和精准度会指数级提升。企业Agent之间自动寻找合作机会,个人Agent之间发现共同兴趣,社群里的价值连接被前所未有地激活。
![]()
我们聊到这里,似乎是不是有点过于科幻了?
如果说 AI 的这三年给了我们什么教训的话,有一条就是:
永远不要给想象设限。
现在 Second me 这样的产品还在非常早期,但它在探索的却是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未来里,AI 并没有制造一个由无尽内容包裹的元宇宙,而是在帮助我们高效创建真实的连接。
在这个可能里,AI 成了我们社交的延伸,也许会催化出不一样的可能。
最后,纵观历史,一个社交产品,从来不是由开发者独自打造的,而是需要和用户在一起共同定义的。
需要一个初始的用户量,一款社交产品才能跑起来。
如果你也觉得这个未来有趣,试试扫码加我的 Second Me 吧。
也许可以一起定义AI社交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