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黄婷范语晨
“我们在互联网上发现了一个新的鲁豫。”近两年来,不断有网友这样描述知名主持人鲁豫在公众视野里的新印象。从曾经《鲁豫有约》里的提问者与聆听者,到如今《陈鲁豫的电影沙发》《陈鲁豫·慢谈》《脱口秀与Ta的朋友们》等节目里精彩的表达者,鲁豫打了一场重新定义自我的“漂亮仗”。
在她的这次“转身”中,全女播客《岩中花述》或许是最有效抵达女性听众内心的表达。正如每期播客的导语所说——“我们谈论艺术,借由对话走进自己;我们也谈论女性,让她们的声音和光亮穿越媒介,抵达心灵。”
鲁豫说,播客给了她一种更放松的方式,让她学着打开和表达自己。在一期期对谈中,大家看到了一个更睿智、博学,对女性议题有着深切共情与理解力、始终与时代同行的鲁豫。她强大的知识储备与工作热情令人佩服,而她对精英叙述、炫技和说教的警惕,则令人深感她作为媒体人的敏锐与真诚。不久前,《岩中花述》播客的订阅量突破200万,在“小宇宙”平台排在首位。而《岩中花述》也由湖南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收录了第三季到第六季34位嘉宾的访谈内容,以《我决定,要活得很久》《她们重新发明知识》《不退场的勇气》《这是我修改世界的方式》四辑呈现。
鲁豫认为,做节目就是向外扔出一颗石子。她未曾料到的是,《岩中花述》投出去的石子,荡起了一圈圈涟漪。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鲁豫,与她对谈了节目和书籍背后的故事。
“遇见《岩中花述》,起于一系列的恰好与巧合”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岩中花述》最初由不同人主持,您是因为什么契机加入这档节目,并且在后来成为固定主持人的?
陈鲁豫:我在《岩中花述》第一季里做过一次嘉宾,与FIRST影展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子为、Talter首席内容顾问范力,一起聊了一期有关电影的话题。当时节目的反馈很好,《岩中花述》的品牌方可能也希望有一个固定班底,便邀请我来做主持。
现在想来,我做《岩中花述》起于一系列的恰好与巧合——我当时正好有时间,正好开始深度收听播客,也刚好处于我个人的转折点——我准备好敞开自我,做更多表达,而播客恰好是我喜欢且适合的方式。播客相对小众,需要耐心听完长时间的表达,这就构成了一种双向选择——收听节目的基本是同道中人,让我更有安全感。在更大众化的媒介中,自己作为公众人物,言行举止会被关注、被放大,就会本能地想“自保”,要求自己面面俱到,但可惜的是个人锋芒也会被隐藏。而播客的属性可以让我有更多试错的可能。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对播客这种媒介形式有一些使命感。在收听很多播客以后,我带着新人心态来做这件事,我感到播客是现代人很可贵的精神家园,但它的生态还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来表达,但我始终相信术业有专攻,希望带着自己多年的职业经验进入播客,带来一些引领性的力量,与大家共同去呵护这方精神园地,让它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去。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岩中花述》对谈嘉宾的选取上,您是否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陈鲁豫:以前做节目时,我希望所有采访嘉宾都是自己有所了解的,但做《岩中花述》期间,我慢慢尝试接受其他可能。因为我的初衷是想和更多人去对谈,而不是对方一定要符合某种标准,我希望自己更敞开,再勇敢一点。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会相信团队的选择和判断。但有时,当内心的感觉极其强烈时,我也会说服大家,坚持自己的决定。比如采访脱口秀演员小帕那一期,当时《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节目还没有上线,但录完那期节目当晚,我内心就有很确定的声音想要采访她,认为她是适合《岩中花述》的嘉宾。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岩中花述》与您以往的对谈节目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您何时产生将其结集成书的想法?
陈鲁豫:在电视媒体时代,我们做的所有节目追求的都是老少咸宜,没有具体受众的细分。而近些年来,媒介进入“分众时代”,大数据提供了可能性,让节目非常精准地抵达自己的受众。《岩中花述》的特点很明确——受众主体是女性。节目所有的制作人员、嘉宾以及品牌服务方都是女性,所以我想这些对谈与表达,可能会天然地抵达更多女性。这两年确实有不少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把《岩中花述》结集成书。但直到节目第七季,我才着手这件事。因为听众的黏性很强,我很谨慎,生怕从语言到文字的转换不如人意。
但后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听众有把耳畔的陪伴变成文字陪伴的需求,便意识到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在选择合作的出版社时,我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跟全女团队合作,因为这是一本与女性相关的书,由女性团队来做,彼此会更有共鸣。
“抵达灵魂深处的交流,让我不再害怕敞开自己”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岩中花述》中逐渐打开和表达自己,这对您来说困难吗? 如书中所说,您与对谈嘉宾之间发生着很深刻的相互影响,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陈鲁豫:打开自己是必须的,因为时代变了。无论是过往接受的训练,还是性格使然,我都要求自己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把自己完全隐蔽起来。而当下,如果只让嘉宾打开心扉,不敞开自己,公众会认为这样的对谈不够真诚。同时,当我尝试自我表达之后,我发现敞开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因为公众是带着善意听我分享内容,这让我获得了一种解放,节目有了一批听众后,我的内心也获得了一些力量和温暖,被治愈,被抚慰。这种正向反馈让我变得更勇敢,愿意更多地讲述自己。
我在节目中和嘉宾们也产生了更深的彼此影响,首先是因为到了这个年龄阶段,我对人生有了更多体悟。另外,播客也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可能性,听众允许你谈一些风花雪月和一些更形而上的内容。对谈走得足够深,才有可能看见对方灵魂深处的东西,产生共鸣、发生化学反应。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您会根据网友的一些评价调整《岩中花述》的方向或表达方式,这种反思和调整的边界在哪里?
陈鲁豫:当你的一些困惑跟公众的感受重合,就是到了要直面跟改变的时候。公众收听的审美不断进步跟改变,有一些合理的部分需要面对和吸收,找到新的表达的方式。
比如,此前一些听众对于精英化叙事的指摘便是如此。当听到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时,听众会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出生、成长的环境那么优越,那我无法借鉴她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我发现听众的感受很有道理,这意味着我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20年前成功故事的讲述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年轻人的成长现状与社会情绪了。然而无论哪个时代,成功故事一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为了把这些部分讲明白,我需要去探索新的讲述方式。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作为媒体人,您好像总能找到自己与时代携手同行的方式——既不失自我的风格,又能敏感地感知社会水温,这种能力是来自何处?
陈鲁豫:天赋应该占相当大的一个比例,比如敏感这个天赋非常重要。此外,工作是一件非常公平的事——付出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回报。一直以来,生活对我的吸引力不大,我所有的兴奋点基本上都来自工作,我始终在工作一线,张开毛孔吸收来自各方的感受,这可能是我能够保持与时代同频的主要原因。
为女性发声,是一种珍贵的彼此支撑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与《岩中花述》的嘉宾对谈后,您对女性境遇的体察有了哪些变化?
陈鲁豫:小时候,我的确意识不到自己的性别,也从来不以性别作为维度思考一件事情。但人这一生中,对于身体、外貌的接受过程,求学、职场、爱情婚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面对衰老、亲人的离去,每个阶段都可能遭遇某种艰难、痛苦,甚至“灭顶之灾”,每一个这样的艰难时刻,都会把你推向最终的自己。
作为女性尤其如此,每一次这样的时刻,都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处境——我是女性,我要跨越更多的障碍。在节目中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成长背景的女性嘉宾对谈,让我看见更多不同女性生命中的性别意识如何觉醒,也让我回溯自己的来时路,以及我曾做过的抉择与取舍。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当看到更多的女性人生样本时,您如何理解《岩中花述》对于女性间彼此支撑的意义?
陈鲁豫:其实在成长过程中,我是慢慢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幸运的少数。有时候想着别人,不是因为我受了什么压迫与不公,而是我认为我有责任替她们发声。一些不公平的事的确存在,只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而已。而这些不公像个回旋镖,有时候会命中自己。比如,有的女孩子因为胖而受到歧视,我也因为瘦而遭受非议……如果周围所有的女孩都能获得公平对待,不同的人生选择都能得到尊重,我们就不会被回旋镖扎中。所以我觉得,他人的苦痛与困境都和我息息相关,当别人能呼吸时,我才能呼吸得更好一点。而所有的利他,其实最终都是利己。因此,呈现不同的女性故事样本,为女性发声,就是为所有人发声。世界就是这样彼此支撑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岩中花述》的第一辑题为“我决定,要活得很久”,您也在节目中提到,现在不那么在乎优雅,而更在乎强大的生命力。您认为我们应如何捍卫自己的生命力?
陈鲁豫:我现在确实越来越欣赏很有生命力的女性——能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捍卫自己的生活,甚至有一些斗争的信念跟能力。我先天不具备这些特质,因为从小到大,优雅得体就在我的肌肉记忆里。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时候会想,能不能在此之外,再多一些生命的粗砺感? 我知道这很难,但意识到这一点,对我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如何捍卫生命力,我认为首先要活下来,这是一切的前提,《岩中花述》的一些嘉宾也都提到了这一点。其次是尽可能把对自我的定义权夺过来,掌握在自己手里。另外,“不服”也挺重要的,我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就不信了啊”。我想,当有这些劲头时,一个人的生命会很坚韧。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怎么看待现在很多女性把您当成她们的“天才女友”?
陈鲁豫:我认为“天才女友”这个词特别美好:大家是平等的,甚至没有年龄差距,我愿意做大家的“天才女友”,大家都是彼此的“天才女友”。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希望给自己找到一个坐标或灯塔,这不是因为某个人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她们需要。在这个时代,被她们“需要”,对我来说是很美好的肯定与祝福。但我内心也会有一些压力,不过,这种压力是好的。如果没有压力,很容易变得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视为理所应当。所以,越成长,我越希望自己保持一些可贵的“不配得感”,更谦卑一些,并且要求自己做更多的功课,确保每一次表达都是有意义的输出,能够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印象
见到鲁豫,是在深秋的一个下午。她面带微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采访的房间,一如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那样知性、干练。
对谈中,听到记者的提问后,她也并不急于答复,而是习惯性将手指抵在额头,陷入思考,组织自己的语言,再缓缓道来。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记者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作为足够成熟、专业的媒体人,她依旧拥有可贵的勇敢、真诚、清醒和坚持,并始终想要向前更进一步。
在谈到“鲁豫的节目快要追不过来”的网友评论时,她笑着说,“其实我不想如此,因为人不可能像一口井一样,源源不断有水涌出来。”她的笑眼里,有热望,也有一点点担忧。“不知道自己还有多久的黄金时间,希望在其间,尽可能多做一些优质内容的输出。”
这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热望,期待许多女性心目中的这位“天才女友”,依旧以赤诚的思想与心灵,与我们“并肩”同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