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牡丹映富贵,笔墨丹青富乡村。”在巨野县,工笔牡丹画已成功从案头雅玩转型为富民产业,通过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绘就出一幅“文化兴村、艺术富民”的乡村振兴新画卷。目前,全县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创作作品150余万幅,年综合产值高达45亿元,产品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笔牡丹画创作与生产基地。
让传统艺术精准对接现代需求,是文化“两创”成功的关键。当地通过一系列精准政策,在资金、场地、市场等方面多维度提供支持。不仅建成了面向全国的书画街与交易市场,更在海外布局了超1000个营销网点,形成了一条紧密衔接的“创作—展示—销售”全产业链。这条高效产业链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巨野工笔牡丹画在市场大潮中稳健前行。
产业振兴,人才为本。巨野县通过“院校培育+名家传帮带+全民参与”的多元体系夯实人才根基:建设专业产业学院,培养从创作到营销的全链路人才;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机制,提升画师技艺;广泛开展“全民学画”,在基层设立免费培训班,助力群众实现“执笔致富”。如今,这里既有50余位国家级、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致力于艺术探索,更有众多乡村“农民画师”扎根生活。从16岁的少年学徒到80岁的耄耋画师,老中青三代梯次衔接的队伍结构,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巨野工笔牡丹画积极融入现代审美,开发出涵盖装饰画、屏风、文创等领域的百余种衍生品,拓宽了市场边界。同时,全力拥抱电商与直播等新渠道,突破时空限制,让“巨野牡丹”香飘世界。“我们的作品既走入寻常百姓家,也作为文化使者亮相国际舞台。”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表示,这张“金名片”还有效带动了包装、物流、装裱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文化赋能,画笔生金。今日巨野,田园与画室相映成趣,农民与画师身份交融。文化“两创”不仅激活了千年文脉,更铺就了一条日益宽广的乡村振兴之路。展望未来,巨野县计划建设功能复合的工笔牡丹画文化产业园,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让这朵“文化牡丹”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毛慎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