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溜达到县城的滨河公园。
阳光正好,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的。
一群七八岁的孩子正在空地上追逐打闹,笑声传得老远。
我带的小板凳还没坐热,社区的王大妈就冲我招手。
“苏老师,快来帮个忙!”
原来社区组织暑期活动,想请我给孩子们教点队列动作。
我本想过彻底的躺平日子,但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心软了。
八年前自主择业时,我以为再也不碰和部队相关的事了。
可生活就是这样,转个弯又遇上了老本行。
我站起来,整了整衣服。
下意识挺直了腰板,就像当年在旅里带操练一样。
孩子们围过来,叽叽喳喳的。
我简单示范了个立正姿势。
手脚位置、目光角度,都是肌肉记忆。
一个小胖子学得特别认真,但同手同脚了。
我轻轻扶正他的肩膀。
“抬头,收腹,目视前方。”
这句话脱口而出,仿佛回到了防空营当指导员的时候。
孩子们学得很快,半小时后就能站出个基本队形。
路过的大人们都驻足看,有的还拿起手机拍照。
我心里泛起一丝久违的成就感。
退役后,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很少有了。
![]()
1
教完队列,我沿着河堤慢慢走。
河边新修了一条健身步道,是去年才完工的。
记得刚退役回县城时,这里还是一片杂草滩。
现在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步道旁立着块牌子,写着“军民共建项目”。
我停下看了好久。
想起在政治部宣传科时,我也参与过类似的民生工程协调。
那时在高原跑驻地,帮牧民修路搭桥。
现在环境变了,但那种参与感依稀还在。
几个老人在亭子里下象棋。
我凑过去观战。
其中一位认出我,热情地让座。
“苏主任,来一盘?”
我笑着摆手。
在部队时偶尔和战友下棋解闷,但水平一直业余。
老人谈起县城这些年的变化。
他说多亏了政策好,生活越来越便利。
我点头附和。
确实,比起西藏边防的艰苦,这里简直是天堂。
2
回家路上,经过一家新开的面馆。
招牌上写着“高原牦牛肉面”。
我忍不住走进去。
点了一碗,尝尝味道。
老板娘很健谈,听说我在西藏待过,话匣子就打开了。
她说自家兄弟在拉萨做生意,牛肉都是正经高原货。
我吃了一口汤。
那股熟悉的牦牛味,瞬间勾起无数回忆。
想起在山地旅时,冬天巡逻回来,炊事班总会熬一锅热腾腾的牛肉汤。
战士们围坐一起,暖身又暖心。
老板娘问我味道正不正宗。
我连说不错。
其实县城这家店的味道,已经改良得更温和了。
真正的高原牦牛肉,味道更腥更野性。
但没必要说破。
每个人记忆里的味道,都是独特的。
3
下午在家整理旧物。
翻出一本相册,是2015年旅里比武颁奖时的合影。
照片上的我,穿着迷彩服,戴着墨镜,皮肤黝黑。
那时刚当上政治部副主任,意气风发。
对比现在,每天T恤短裤,胡子都懒得天天刮。
真是两种人生。
妻子说我退役后变懒了。
我反驳说这是享受生活。
其实心里清楚,从紧张到松弛,需要个过程。
头两年确实不适应,总想找点事做。
现在慢慢学会了“无所事事”的艺术。
看看书,散散步,帮社区打点杂。
每月两万多的退役金,在小县城过得挺滋润。
不愁吃穿,但精神头得自己找。
4
傍晚又去公园溜达。
遇见老李头在钓鱼。
他是退休教师,也是个军事迷。
知道我当过兵,总爱拉我聊边境故事。
今天他钓到条大鱼,兴奋得像个孩子。
非要把鱼分我一半。
推辞不过,我收了。
聊起最近的国防新闻,老李头说得头头是道。
我简单补充了些一线经历。
不涉及机密,只是些日常见闻。
比如高原戍边的艰苦,战友间的友情。
老李头听得入神。
他说现在年轻人缺的就是这种历练。
我笑笑没接话。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
我们那会儿守边防,现在年轻人搞建设,都一样重要。
5
晚上社区主任打电话来。
说今天队列教学效果很好,家长们都夸。
问我能不能每周固定带一次课。
我犹豫了下,答应了。
适度参与社会活动,比完全躺平更有意义。
妻子笑话我,说我还是闲不住。
也许吧。
二十年的军旅生涯,早已刻在骨子里。
今天没做什么大事。
但教孩子、吃面、聊天、收鱼,琐碎而充实。
账户上又准时收到了退役金。
数字没变,生活却每天都是新的。
八年前,我以为退役是终点。
现在看,只是个逗号。
在小县城的慢生活里,我找到了新的节奏。
(本文作者曾在西藏部队服役,2017年,副团职务选择自主择业方式退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