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科普中国
5G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5G不仅为个人用户带来超高速率与低时延的通信体验,更赋能千行百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引领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回顾其发展历程,我国在技术标准与商用进程上实现了多项“首个”:2015年5月率先发布《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明确系统方向;2018年推动5G首个国际标准在3GPP冻结,奠定全球产业化基础;2019年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批规模化部署5G的国家之一;2020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2024年作为“5G-A商用元年”,启动5G-A关键技术试验;2025年中国5G-A商用部署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
奠定发展基石,激活产业发展增长引擎
在需求愿景方面,2013年4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共同支持下,IMT-2020(5G)推进组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系统推进5G国际标准研制工作,为统筹国内5G标准研究奠定了组织基础。2015年5月,推进组发布《5G愿景与需求》等五本白皮书,首次全面勾勒出我国5G发展的整体愿景、核心概念与网络架构,展现出我国在技术、标准、研发与业务协同方面的推进决心。同年10月,我国提出的“5G之花”9个关键技术指标中有8个被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显著提升了我国在5G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
我国提出的“5G之花”
在技术标准方面,2016年3GPP决定将Polar码采纳为5G eMBB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这不仅是中国在基础通信技术标准上的“零的突破”,更为深度参与全球5G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中国企业提出大规模MIMO、低复杂度Polar编译码、半静态帧结构等关键技术,在国际标准竞争中主导形成以TDD为核心并兼容FDD的统一架构,使TDD成为全球5G根技术。2018年6月,首个5G 3GPP国际标准(R15)正式冻结,为全球产业提供了可商用的技术基石,加速了网络部署的步伐。
在频谱策略方面,频谱资源是无线网络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对网络的建设和规划有着巨大的影响。针对频率选择,我国组织开展了路线研判,根据科学分析,毫米波与中频段相比,覆盖受环境影响很大,无法大规模连续组网,因此确立了中频段技术路线。中国移动积极在国际标准组织主导中频段相关标准化工作,攻克5G中频段频率协调挑战,为我国引领5G中频段并成为全球5G主流提供了先决条件。2018年12月,工信部向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颁发了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
在规模试验方面,2018年,工信部批复5G试验频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并组织运营商在多个典型城市开展了大规模测试,对关键技术性能、组网方案及终端兼容性等进行了全面验证,为正式商用扫清了障碍。这不仅是技术可行性的最终验证,更是商业模式的全面预演,标志着中国5G发展从“技术研发”阶段正式迈入“规模部署”的冲刺阶段。
启动全面商用,赋能经济社会数智转型
在商用进程方面,2019年6月,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广电正式颁发5G商用牌照,我国信息通信发展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5G商用元年”,更意味着从频谱资源划定、网络规模建设到终端产业链准备的核心顶层障碍已被扫清。10月31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正式宣布5G网络商用并发布5G商用套餐,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正式宣布在全国首批50个城市启动5G商用,覆盖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采用共建共享模式。自此,5G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日常生活,为远程医疗、自动驾驶、智慧工厂等众多行业的数字化变革铺平道路,真正让5G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
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5G牌照
进入2020年,我国5G网络建设进一步深化。在2020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宣布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这标志着SA从国际标准走向大规模商用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通过SA网络,5G网络能够为行业用户提供网络切片、超低时延、海量连接等差异化服务能力,为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远程医疗等垂直行业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字底座。
在建设模式方面,各运营商积极响应工信部关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号召,5G实现了从4G时代“各自为战”到“共建共享”的战略转型。早在2016年1月,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在北京举行“资源共建共享、客户服务提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开启深度的战略合作,计划在网络共建共享、终端标准化、网络互联质量提升等五个领域协同推进。2021年1月,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正式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启动700MHz频段5G网络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该频段覆盖广、穿透强的优势,快速提升网络质量与用户体验。这一重大合作的达成,源于合作双方各自的发展需求与宏观战略的深度契合,是资源与能力互补的必然选择,更探索了一条跨领域深度合作的新路径。
在商用运营方面,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5G移动用户普及率超71%。2023年,中国移动推出5G新通话,为用户提供多媒体、可视化、全交互的全新体验,革新传统的通话方式。随着5G网络的发展,我国5G行业应用已实现规模化拓展,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效应,并在多个领域实现业界首次。2019年3月,中国移动联合解放军总医院完成全球首个5G远程手术,是新型信息通信技术与医疗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手术救治的物理边界。它使顶尖的医疗专家资源得以通过数字桥梁“一线触达”远方患者,这不仅是对生命救援效率的革命性提升,更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共享、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一步。2020年5月,中国移动联合中远海运发布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在厦门港落地港车协同,助力实现“无人港口、黑灯码头”,为全球传统港口行业的数字化升级与结构性降本增效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2020年6月,中国移动联合山西阳煤于地下534米建成全国首个井下5G网络,同年9月中国移动与内蒙神宝能源露天煤矿联合打造首个极寒露天煤矿5G+无人驾驶项目,对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为传统能源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与安全革命树立了标杆。
![]()
地下矿山综采面作业现场
引领技术演进,部署5G-A规模商用
5G商用启动以来,我国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产业链体系持续完善,规模化发展不断催生对网络能力的更高要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应用场景需求,5G网络亟需在连接性能与能力边界上实现进一步突破,5G-Advanced(5G-A)技术由此应运而生。作为5G演进的关键阶段,5G-A首次实现了从单一通信能力向“通信、感知、计算、智能”多维能力融合的跨越,推动网络从地面覆盖迈向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泛在覆盖。
2022年作为“5G-A标准元年”,中国移动发布了5G-A技术白皮书,并启动了分为三期的关键技术试验。2023MWC上海展期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华为、高通、紫光展锐等产业领军企业进一步提出了“5G-Advanced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行动计划 2.0”(简称“5G-Advanced行动计划 2.0”),推动5G-A从技术研究、标准制定、产品研发走向商用部署,加速5G-A产业化进程。2024年作为“5G-A商用元年”,标志着技术正式走向大规模应用。在2024巴塞罗那全球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联合合作伙伴发布5G-A十大创新成果,在超过300个城市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5G-A商用部署;2025年,中国5G-A商用部署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不仅为普通用户带来了万兆体验等升级,更在技术与应用层面为6G的未来演进进行了前瞻布局。
经过十年技术攻关与数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在极具复杂性的5G领域实现了全面引领,全球科技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些成就为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新底座、以及推动数字化范式的变革,奠定了关键基础。2024年,“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国家层面给与5G产业乃至我国信息通信行业的高度认可和巨大荣耀。
作者:何文林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刘建华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江天明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审核:曹蕾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胡南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李男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所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