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赵辉
当前,随着利率持续下行,保险投资压力陡增。行业内外倡导“发挥险资长周期优势”,倡导寿险公司做“耐心资本”,通过长周期布局来实现资产负债匹配,获取长期稳健回报,来实现跨周期可持续发展。
真正要践行“耐心资本”,绝非一句口号那么简单。核心症结在于管理层的战略定力。这根本上取决于股东是否真有耐心。
如果股东紧盯短期利润、季度回报,管理层必然被迫追求“速成”业绩。投资策略难免急功近利,追逐短期机会,难以真正开展跨越经济周期的长期布局。所谓“耐心资本”,在短期考核压力下只会沦为一句空谈。而如果股东目光长远,注重公司的长期可持续经营,就必须追求长期业绩,投资策略就更为稳健,正所谓“放长线钓大鱼”。
当前,股东对短期回报的过度关注还可能加剧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例如,若管理层被迫频繁调整投资组合以迎合季度目标,不仅会错失长期优质资产如基础设施或绿色能源项目的投资窗口,还可能因追逐高波动性资产而放大亏损。反之,当股东真正支持“放长线钓大鱼”的理念时,管理层便能从容布局跨周期资产。这不仅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韧性,还能通过复利效应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
股东能否保持耐心,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认知层面,是否真正理解寿险经营是“跑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认可保险资金的独特性,而不是将险资同股票等比较。二是实力层面,股东自身经营是否稳健,有无过度依赖险企反哺,从而传导经营压力。如果股东实力不够,自身业绩难保,压力只能传导给管理层。
当然,耐心是双向的。管理层不能被动等待股东“想通”,而应主动作为。首先要加强沟通,持续向股东传递寿险经营的基本规律与长期战略价值,通过清晰的战略路径和透明的信息披露,逐步影响其认知,增强其对长期发展的信心与耐心; 其次要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说话,通过持续稳健的经营成果——如稳定的偿付能力、良好的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的保单价值等,来赢得股东的信任,以实际行动证明“长期主义”之路不仅可行,还能为各方创造可持续的价值。若股东缺乏耐心,只追求短期回报与财务指标,便难以形成真正的“耐心资本”。“耐心资本”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契合与共识,它要求股东理解并认同寿险业务的长期属性和周期特性,愿意与管理层共同穿越行业周期。
唯有在长期主义的价值观上达成深度共识,股东才能真正成为公司战略的坚定支持者,而非短期利益的追逐者;管理层也才能更专注地推进转型与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互信基础之上,保险资金才能真正发挥其穿越周期的坚定力量,实现负债端与资产端的良性互动,最终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把握确定性,赢得未来。
当然,管理层在赢得股东信任、推动共识形成后,还需构建坚实的制度保障体系,将“耐心资本”的理念切实融入日常经营与考核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将股东与管理层的长期主义共识转化为可落地、可持续的投资实践,使保险资金真正成为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为自身创造长期稳定价值的“耐心资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