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1月2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0
分享至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十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所所长、研究员

2025年11月6日至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办。本届峰会以“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为主题,恰逢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向世界发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该重要理念的诞生,深植于全球化浪潮与互联网革命交织的历史脉络,并在网络空间发展实践中得以充分印证。

十年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网络空间的立规建制不断完善,网络空间务实合作与共同发展不断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一个立足长远、应对变局的中国倡议,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关于网络空间未来走向的重要共识。其所蕴含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精神,与时代发展的潮流高度契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以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集群式爆发并快速演进,国际社会再次站在迈向更加高维数字社会的新临界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与应对安全挑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以最大的诚意和智慧推动对话与合作,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惠及全人类的生动实践。(选自《人民论坛 》2025年第21期,详见 )

作者简介

李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与网络战略与安全研究,发表多篇论文,并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亚太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合作基础及发展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许利平

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谱写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新篇章。亚太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推动亚太区域合作、构建亚太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它与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等区域命运共同体相互呼应、协同推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深刻理解亚太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发展基础与未来前景,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特征,对于推动亚太区域合作、共促亚太繁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2026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在中国深圳举行。未来,中国将继续与亚太经济体一道推动亚太自贸区和亚太共同体建设,共同促进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走深走实。(选自《人民论坛 》2025年第21期,详见 )

作者简介

许利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东南亚政治与国际关系、亚太社会与文化、非传统安全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路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关系》《当代周边国家的中国观》等。


番红花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吴惠芳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与粮食综合产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农业生产实际、农民真实需求、资金保障、水源调配和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如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协同推进耕地保护与农田质量效益提升,走出一条高标准农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

探索推动耕地地块整合的多样化路径,政府部门可以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各地自下而上因地制宜推动耕地整合。多措并举强化高新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参与灌排系统、田间道路、农田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差异化的“适地适人”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实施区域差异化精准建设,细化不同地区在“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配套上的具体建设要求,科学选择适宜不同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条件的建设模式。持续推进提质升级攻坚行动,构建多样化、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效管护机制,由基层政府牵头,制订“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清单”,将管护责任不断细化、切实落实。(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1期,详见)

作者简介

吴惠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与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乡村文化等。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合作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得多个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

有效释放高标准农田产能潜力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蓝红星

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确保我国粮食高产稳产的“保险锁”。高标准农田是指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一体化提升地力、产能、效益,采取标准化方式新建或改造形成的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位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农田地力不断提档升级,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1.2万亿斤、1.3万亿斤、1.4万亿斤三大新台阶提供有力有效支撑。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为同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韧性奠定“地基”。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高标准、更要高质量,统筹推进锚定总量、提质存量和拓展增量,以“建—用—管”联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深度融合有效释放高标准农田产能潜力。(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1期,详见)

作者简介

蓝红星,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减贫、粮食安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镇坪山水域生态浮岛。 余剑锋 摄(人民视觉)

古代礼乐文化中的“乐”:审美意涵与社会功能的交融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付林鹏

礼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其不但是古人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乃至精神气质的凝炼和呈现,更是中华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

礼乐文化中“乐”之形成,经历漫长的时期。从巫觋时代的巫术手段,到祭祀时代的仪式媒介,奠定“乐”形成的文化基础,及至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才让兼具审美意涵与社会功能的“乐”成型。一方面,作为艺术形式的“乐”,虽然可以给人以感性和直观之美,但是古人更重视其中蕴含的审美特质及道德理性;另一方面,具有社会功能的“乐”,通过审乐知政、乐以和同、移风易俗、乐以殖财等方式,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乐”所兼具的“美”和“善”两大品格,深刻塑造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1期,详见)

作者简介

付林鹏,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中国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周代乐政与文学》《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本期编辑 | 王卓怡 曲统昱

音频剪辑 | 孟雨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论坛 incentive-icons
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网,有价值的思想
8114文章数 373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