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都拍过!眉山这10道菜,专治没胃口
![]()
眉山这地方,活了一千四百多年。
南朝梁太清二年立郡,泥巴里埋着千年的根。
唐宋时最风光,岷江商船挤得像串糖葫芦,码头挑夫的号子能传到峨眉山脚。
老辈人说,那会儿城里书院比酒肆还多,纸墨香混着江水味,飘了几百年没散。
最金贵的是苏家父子仨。
苏洵揣着笔杆子闯京城,苏轼带着东坡肉的香走遍天下,苏辙守着文脉护一方安稳。
这三人把眉山写成了“千载诗书城”,
官方志书上记着,宋代眉山科举中举的能从城门排到江边。
![]()
直到现在,老街上还能见到孩童背“明月几时有”,字里行间全是老祖宗传下的筋骨。
岷江改过道,城墙拆了又修,可眉山的性子没改。
清明祭祖要蒸东坡肘子,端午赛龙舟得喊着老号子,泡菜坛子里腌着的,还是千年不变的咸香。
如今高楼挨着古院,年轻人捧着手机刷短视频,
转头就去书院听先生讲苏门故事,
这城就像棵老樟树,根扎在历史里,枝叶还在往新日子里长。
今天,跟诸位聊聊眉山的十大名菜……
![]()
东坡肘子
故事要从北宋元祐四年说起,
苏东坡任杭州知州疏浚西湖时,百姓送来猪肉。
他按《猪肉颂》里“火候足时它自美”的法子,慢火煨制,竟将粗肉煨出“肥而不腻、耙而不烂”的妙味。但更传奇的是眉山老家,
相传其妻王弗误将焦糊的肘子加料重烹,
竟成“入口即化”的奇味,连苏东坡都拍腿喊“巴适得紧”!
这道千年名菜如今仍是眉山人的心头好。
选二斤八两的川乡黑猪后肘,经火燎皮、糖色上色、慢炖四小时,肉质酥烂如绵,汤汁乳白似乳。
咬一口,皮糯得黏唇,肉香混着郫县豆瓣的辣、宜宾醪糟的甜,在舌尖炸开。
老眉山人常说:“吃肘子要配泡菜,酸辣解腻才安逸得板!”
![]()
东坡肉
北宋元丰三年,苏轼谪居黄州,见当地猪肉价贱如土,
便在《猪肉颂》里写下“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创制出这味“回赠肉”,
百姓送肉致谢,他反将炖得酥软的红烧肉分赠回去,
肉块红亮如玛瑙,肥瘦相间似棋盘,入口即化却丝毫不腻,百姓直呼“巴适得板”!
后至杭州,苏轼疏浚西湖时,百姓又抬猪担酒相贺。
他命家人将肉与黄酒同烧,误打误撞让肉香更浓,遂成“东坡肉”定式:
选三线五花,慢炖三小时再蒸半小时,肥油尽化,瘦肉酥而不柴,咬一口酒香裹着肉香直窜天灵盖,连汤汁拌饭都能多吃三碗。
如今这道非遗美食,不仅是川味代表,更藏着东坡“火候足时他自美”的人生哲学,
历经煎熬,方得至味。
![]()
东坡鱼
北宋文豪苏东坡在黄州创制的名菜,其诞生与他和佛印和尚的趣事密不可分。
相传苏东坡藏鱼书架逗趣,
佛印以“磬有鱼”对联识破,两人共享此鱼,遂得名“东坡鱼”。
这故事在眉山传了近千年,带着宋代市井的烟火气,
如今仍能品出当年“长江绕郭知鱼美”的韵味。
这鱼用岷江江团,肉嫩如脂,汤白似乳。
煮时加姜、葱、橘皮,去腥增香,出锅撒把葱花,鲜得人直咂嘴。
眉山人常说“这鱼,巴适得板!”
鱼皮微脆,鱼肉吸饱汤汁,入口先鲜后甜,最后回甘,
像极了东坡诗里“人间至味是清欢”的意境。
如今眉山东坡鱼已列地方标准,传承古法又合现代口味,成了川菜里活着的“历史书”。
![]()
彭山甜皮鸭
人称“贡鸭”,背靠清朝御膳工艺,藏着彭祖长寿秘方。
传说彭祖煮鸭时,往卤汤里猛加八角、桂皮、草果等十几种香料,炖到鸭肉酥软,再淋上冰糖熬的熟菜油,皮脆得能“咔嚓”响,甜咸交织直钻喉咙。
清代张姓厨师更绝,把卤鸭刷麦芽糖油炸,
甜皮卤香成了彭山人的“江湖规矩”,
逢年过节桌上没它,客人心里直犯嘀咕:“咋,不拿我当自家人?”
这鸭子皮红亮似落日,咬一口脆得掉渣,肉嫩得能抿化,甜而不齁,咸香打底,卤水每天调得跟中药方子似的,全凭老师傅手感。
这口甜咸,从彭祖煮到清代,从御膳房熬到街头摊,是川菜“南腔北调”的活化石,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里,
它揉进了粤菜的甜,守着川味的辣,成了彭山最浓的人间烟火。
![]()
东坡豆腐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因“乌台诗案”遭贬,日子清苦却爱琢磨吃食。
他常拿黄州豆腐“做文章”,
裹上鸡蛋糊炸至金黄,再与笋片、香菇同煨,豆腐吸饱了酱香,外酥里嫩如“假荤菜”,
连佛印和尚吃了都拍腿喊妙!
这豆腐吃起巴适得板!
《山家清供》里白纸黑字记着制法,南宋林洪都夸它“质嫩色艳,鲜香味醇”。
如今东坡豆腐仍是川菜经典,外皮金黄似红烧肘子,咬开却是乳白豆香,
酱汁裹着舌尖直往喉咙钻,咸鲜里带点回甘,素食吃出肉滋味!
老辈人说,用黄州金甲井水做的豆腐最妙,水清冽带甜,豆腐柔韧不碎!
![]()
仁寿羊肉汤
根,得从康熙年间廖氏家族说起。
三百年前,鳌陵廖氏创制的羊肉汤,凭一锅“骨肉同熬”的秘法,在蜀地扎了根。
这汤不膻不腥,乳白如奶,连《本草纲目》都夸它“暖中补虚”,
冬至喝它,是仁寿人雷打不动的仪式感,
就像北方吃饺子,这边得配碗热汤,从头暖到脚,方言里叫“巴适得板”。
全羊席更绝,一羊百味,从羊脑汤到椒香羊羔,连羊眼都做成“明开夜合”,
名字不带“羊”字,却道尽鲜香。
牙签羊肉炸得酥脆,蘸上山椒碟,辣得人直吸气却停不下筷;
羊蹄配老坛泡椒,酸辣软糯,是“驯服”边角料的智慧。
这口老味道,熬的是历史,是烟火,更是仁寿人骨子里的热乎气儿。
![]()
丹棱凉拌鸡
高桥镇有位厨师,生日宴上为御寒,在凉拌鸡里猛加辣椒花椒,
宾客吃得“嘶哈”直叫却停不下筷,这味儿便传开了。
后来李永昌清末创制“李鸡肉”,子女分家后各开店铺,如今丹棱街头“李记”“刘记”等老店,都是这支血脉。
官方记载,这鸡须用1.5公斤土鸡,蒸或煮15分钟,
切块拌红油、藤椒油、姜蒜糖,麻辣鲜香里藏着“无鸡不成席”的规矩,
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得端上这盘红亮亮的凉拌鸡,才叫“巴适得板”!
鸡皮脆嫩似能“咔嚓”响,肉质细嫩不柴,红油裹着花椒香钻鼻子,甜辣味在舌尖打转,后劲带着藤椒的清冽。
如今丹棱人更会玩“一鸡四吃”:白宰鸡原汁打头,干拌鸡挑大梁,
藤椒凉拌鸡来助阵,红油凉拌鸡压轴。
外地人吃了直咂嘴:“这味儿,硬是要得!”
![]()
青神江团
宋代苏轼吃了就写诗夸:“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直把江团比作无毒河豚!
青神县志里也记着,平羌三峡的江团曾是皇家贡品,
“千里送名鱼,皇家席上珍”可不是吹的。
可惜“文革”后捕狠了,野生的少喽,现在多是人工养,
但那口鲜劲儿,老饕一尝就晓得。
肉嫩得跟豆腐似的,刺少得跟没骨头样,汤清得能照见人影,蘸点姜醋碟,鲜得眉毛都要掉!
这菜讲究个“原汤原味”:
猪网油裹着鱼,加土鸡汤猛火蒸,火候得拿捏准,少一分生,多一分老。
如今这手艺都进了非遗名录,乐山老馆子里还传着“江水煮江鱼”的古法。
要说吃江团,青神人最懂,
白天在江底石缝里躲着,夜里才出来觅食,这股子“夜猫子”的鲜,可不是吹的!
![]()
眉山粉蒸牛肉
从唐代,阿拉伯商人风餐露宿,肉、面、调料被狂风搅成团,上锅一蒸竟成“救命饭”,
后来传到长安,成了“粉蒸牛羊肉”。
到了眉山,它又和盐帮菜“攀了亲”,
盐工们用牛肋条裹上炒米香料,蒸得酥软,既充饥又暖身,成了“三蒸九扣”里的硬菜。
它嫩得能“化在舌尖”,
米粉吸饱肉汁,软糯中带着米香,辣椒花椒的麻香直往鼻子里钻,
吃时配口生蒜,“巴适得板”!
如今这道非遗美食,从盐场走到街头,从眉山传到全国,蒸笼一开,热气裹着肉香,仿佛能看见盐工们围坐吃肉的热闹场面。
![]()
甜烧白
清康熙“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在田埂边挖灶做饭,用连刀五花肉夹豆沙、铺糯米,蒸出这“甜烧白肉”。
光绪年《成都通览》载,它本是南馆菜“压轴甜点”,
后成九大碗“三蒸”之首,取“九九长寿”吉意,
避八碗“叫花子席”、十碗“猪食槽”的忌讳。
这肉,肥瘦相间如“云片糕”,糯米吸饱肉香与红糖的甜,入口即化却“肥而不腻”,
像极了眉山人骨子里的热络,甜得直白,香得扎实。
当地人常说“吃九大碗,安逸得板”,甜烧白便是这“安逸”的魂儿,咬一口,甜香裹着乡愁,直窜喉头。
如今,这口甜还在眉山红白喜事上“支棱”着,
蒸腾的水汽里,飘着移民的血脉、田埂的泥土香。
![]()
所以你看,眉山这地方,吃的不只是菜。
筷子夹起东坡肘子,能看见王弗在灶前忙碌的影子;
碗里的甜烧白,还淌着湖广填四川时的糯米香。
老人们用牙啃着丹棱鸡骨头,孩童用乳牙磨着甜皮鸭的脆皮,
一千四百年的日子,就这么在齿间来回碾磨。
岷江水还在流,老樟树还在长。
你站在酒楼窗前,看霓虹灯照亮青石板,突然明白:
这城啊,它把千年光阴都炖进了寻常烟火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