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行业,当前市场的焦点锁定在了申通身上。
11月17日晚间,申通快递公告称,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与阿里巴巴签署《购股权延期协议二》,阿里方面对申通快递的购股权行权期再度延长至2028年12月27日。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概括来说,申通愿意卖,阿里网络不着急买。
这事之所以值得玩味,因为这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三辞三让
2019年,在阿里巴巴以近47亿元入股申通快递控股股东后,申通快递实控人又与阿里巴巴签订另一项重磅协议——《购股权协议》,赋予阿里巴巴或其指定第三方自2019年12月28日起三年内(即行权期至2022年12月27日止)购买上市公司股权的权利,总行权价格为99.82亿元。
协议签订后,阿里方面曾在2020年增持申通快递,但并未全部行权。2022年12月27日,在三年行权最后期限,申通快递与阿里方面签署了《购股权延期协议》,调整了行权期限和行权价格。
11月17日,申通快递公告称,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陈德军和陈小英、股东上海德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德殷投资”)的通知,与阿里巴巴签署《购股权延期协议二》,将购股权行权期延长至2028年12月27日。
公告强调,《购股权延期协议二》项下的股权/股份转让尚未发生且未来阿里网络是否行权、拟行权的比例尚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协议签署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也不会对公司的内部治理和规范运作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目前,申通快递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仍是陈德军和陈小英兄妹。
阿里对申通的购股权事宜可追溯至2019年。在电商迅猛发展阶段,阿里巴巴曾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快递王国”。在陆续投资百世、中通、圆通之后,阿里巴巴与申通快递最终于2019年“牵手”。

阿里为什么不急着买
申通,国内曾经的行业老大、加盟制探路人,曾在10年间完成27倍增长。但自2015年以后,申通开始走下王座,一度跌出行业前三甲,市场份额在5年间下降了5.7%。
2019年,阿里入股申通之后,市场就不再以孤立的视角看待申通,而是将申通作为阿里的“快递王国”中的一环加以审视。
这两年,申通快速起量,与其和阿里电商件高度绑定有着莫大关系。
2024年,申通快递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倍,业务量同比增速连续两年领跑“通达系”。
既然阿里电商件对申通乃至整个快递行业都有重要影响,那么阿里为何不急着“吃下”申通?
这就得说说阿里做物流的历史了。
从大的脉络来看,阿里曾三次大力布局物流行业。
第一次是投资星晨急便。
星晨急便是原宅急送总裁陈平于2009年创立的加盟制快递公司,2010年3月阿里注资7000万元。2年之后,曾经高调的星晨急便就彗星陨落,草草收场。
第二次是投资百世快递。其实阿里投资百世快递与投资星晨急便差不多同一时期,但大举入股是在那之后了。阿里成为大股东后,百世快递连年亏损,无奈之下,以68亿的价格卖给后来者极兔。阿里作为大股东,只能割肉离场。
或许是两次不那么成功的布局经历,让阿里对快递行业“望而生畏”。2017年,在深圳IT领袖峰会发表主题演讲时,马云讲到:“很多人讲阿里巴巴怎么不做物流快递,其实物流快递我们做,但我们菜鸟只有两千号人。”马云在演讲中说:“你想如果我们要去招聘两百万、一百万的快递人员,第一真给我们招来这么多快递人员,我们公司可能管理也要垮下来。”
在这样的战略认知虾,阿里搞了个轻资产的菜鸟网络。
但物流对电商的重要性,让阿里始终难以止步于服务和协同,这也让阿里在物流行业迎来了第三次“败走麦城”。
2018年,菜鸟一口气收购了5家落地配公司,分别是万象、昇邦、东骏、芝麻开门和黄马甲,之后意欲将其深度整合成一张自营配送网,对标京东物流,以弥补自己在“末端配送”这一环节的短板。
2019年,在落地配联盟的基础上,丹鸟物流亮相。
2023年,丹鸟物流升级为菜鸟速递。
在阿里扶持下,丹鸟物流快速发展,但仍难逃亏损。丹鸟物流2024年营收为123.51亿元,净利为2011.54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12.31亿元;2025年前4个月营收为29.65亿元,净亏损2.33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2.79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菜鸟将丹鸟卖给了申通。
11月3日,申通快递宣布,收购丹鸟物流100%股权的交易已顺利完成交割,丹鸟物流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正式成为申通快递全资子公司旗下的核心资产。
丹鸟物流主打国内品质快递及逆向物流,在揽派端上门率、时效性上具备优势,申通快递曾表示,通过本次交易,公司战略性地切入高端市场,抓住在区域配送、即时零售等新兴商业场景的机会,丰富公司业务产品矩阵。
综合阿里在物流行业的三次败北来看,实控申通实无必要。阿里的企业基因或许就不适合做物流这种重资产、长链路、人员密集的产业。
但阿里捏着购股权,属于是拿捏着申通管理上的命脉,再加上业务上的依赖,就能确保申通和阿里的协同,从战略布局的角度,足矣。

申通为何愿卖?
那么,好不容易做起来的上市快递企业,实控人陈德军和陈小英等又为何愿卖呢?
首先,前面说到,申通曾走过一段下坡路,所以没有阿里电商扶持,申通很难有如今气势如虹的局面。
另外,快递行业行进至今,已然是一片红海,属于按分按角赚辛苦钱,能有一次性套现的机会自然不赖。
今年下半年,“反内卷”成为快递行业关键词。
国家邮政局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行业竞争趋于理性。据国家邮政局数据,今年7月、8月、9月,全国快递业务量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5.1%、12.3%、12.7%;快递业务收入的同比增速分别为8.9%、4.2%、7.2%。
在此背景下,各家快递公司走出两年多的降价周期,三季度快递平均价格企稳回升,较二季度增长0.5%。从具体价格水平来看,有逐月增长趋势。
申通快递第三季度内,月单票价格分别为1.97元、2.06元、2.12元,环比逐月攀升。但与此同时,其业务量增速放缓,其中9月更是放缓至个位数9.46%,连续五个月低于行业平均增速。从市场份额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申通快递的市场份额稳定在13%左右,在加盟制快递的竞争格局中暂居行业第三。

结语
这场历时数年的“购股权”博弈,恰似一场商业版的“三辞三让”,其背后折射出中国快递行业与电商巨头在资本、战略与命运上的深度纠缠。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三次折戟物流的经历使其深知,直接下场“扛大包”并非其基因所在。与其全盘接手一个重资产、高复杂度的运营实体,不如通过资本纽带和业务流量施加影响。手握购股权而不急于行权,正是其精明的战略选择。
对于申通而言,在经历了王座跌落又借力复兴的起伏后,创始团队或许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当下这片竞争惨烈的红海中,紧密依附阿里生态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愿意出售,既是对过往扶持的投桃报李,也是对行业未来“辛苦钱”本质的理性认知,更是一次寻求彻底套现、功成身退的机会。
申通和阿里的组合能走多远,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