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网传的一条消息不胫而走——
人物: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原局长景亚萍;
事件:利用政府服务器挖出327枚比特币,价值高达1.5亿元。
这一惊人传言迅速引爆舆论,将这位已落马的女官员推上风口浪尖。
贵州省纪委监委很快辟谣称:上述消息是一些自媒体利用AI生成的,为的是博取流量。景亚萍案并不涉及比特币,利用政府服务器挖比特币“是谣言”。
那么,真实的景亚萍案是怎样的?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美女教授、正厅级官员,为啥会在短短八个月内突然白头,并站上被告席?
![]()
谣言与真相
“利用政府服务器挖矿”——这一说法确实吸睛,却与事实相去甚远。贵州省纪委监委明确表示,景亚萍的案情并不涉及比特币。
实际上,这位大数据领域女官员的腐败行为,遵循着典型的权钱交易模式。
2025年10月30日,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景亚萍受贿案。
检察院指控,2017年至2025年,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景亚萍利用担任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局长等职务便利,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在项目审批、项目承接等提供帮助。
她先后非法收受财物共计1745万余元,其中部分未实际取得。
粗略算来,她平均每年受贿达218多万元。仅此一项,就比她从政之前的工资收入高出差不多十倍。
![]()
学者变贪官
景亚萍并非一般的行政官员。她拥有管理学博士学位,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
她在学术领域成就斐然:曾获贵州省自然学科论文三等奖,两次获得教学效果奖,主编多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还发明了《汉字两键三键输入法》并获得国家专利。
1986年,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景亚萍进入贵州财经学院信息系任教。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她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贵州理工学院副院长。
2016年12月,景亚萍的人生轨迹发生转变。52岁的她离开教育系统,出任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从此踏上从政之路。
当年,也不知景亚萍这是入了哪位领导的法眼。而正是这关键的一步,为她走上贪腐之路,作出了“完美”的铺垫。
![]()
权力与贪欲
从高校到机关,景亚萍的腐败行为几乎与她的从政生涯同步开始。
根据检察机关指控,她的受贿行为始于2017年,那时她担任副局长还不到一年。
在贵州大数据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这位女厅官手握项目审批和承接的大权,很快成为不法商人的“围猎”对象。
2025年8月,贵州省纪委监委的通报揭开了她腐败的面纱:收受礼品,将应由本人支付的费用交由他人支付。
通报直指她:“贪欲膨胀,大搞权钱交易”,“收受巨额财物”。
![]()
“白发被告”
2025年10月30日,当景亚萍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她的变化令人震惊。
站在被告席上的她身形消瘦、面容憔悴,曾经乌黑的短发已变得花白,与八个月前被查时那个神采奕奕的女厅官判若两人。
这位曾经在贵州大数据领域叱咤风云的女强人,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
在庭审的最后陈述阶段,景亚萍表示认罪悔罪。
景亚萍案展现了一个技术型官员的迷失之路。作为大数据领域的专家,她本该是大数据透明、公正价值的捍卫者,却最终将项目审批权变成了个人的“提款机”。
耐人寻味的是,景亚萍是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连续第二任落马的局长,她的前任马宁宇也于2024年8月被查。 这是典型的“前腐后继”,人们不禁感慨:难道大数据领域怎么成了监督盲区?
从高校讲台到厅官岗位,再到法庭被告席,景亚萍的人生轨迹勾勒出的,既是一个人的沉沦,更是权力监督缺失的代价。
学而优则仕,虽然是官场一条坦途,但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武汉大学“永远的校长”刘道玉,曾收到某省会城市市长的职位邀请,却被他谢绝。他说:“我只会办教育,做官不是我的料。”在54岁的黄金年龄,刘道玉“从我做起”,拒绝一切官方安排,成为一介布衣,却风骨不改。
同样已过了“知天命”之年,2016年,52岁的景亚萍离开教育系统,成为副厅级干部,不久后却走了上贪腐之路。
景亚萍的满头白发,
是她悔过的象征,
还是悔恨的纠结?
人生路上,为官固然光鲜,
做学问则乐在其中,
努力同样可以收获成果。
但是只要为官,务必谨记:
一旦权力与贪欲交织,
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