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不断降低,一些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电加热衣逐渐走红。凭借“3秒速热”“多档调温”等吸睛宣传,这类服饰迅速圈粉。近日,话题#央视起底电加热衣乱象#登上热搜,让大家在追逐温暖时多了份冷静的思考:当“黑科技”贴身相伴,安全能不能得到保障?
安全之基,在于产品本身的质量过硬。当前市面上的电加热衣价格悬殊,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材质与发热片类型五花八门,涵盖碳基膜、金属膜、金属丝等。但消防试验揭露的现实令人担忧:部分产品实际温度与宣传严重不符,内部布线杂乱无章,甚至缺乏电器类质量检测报告。更值得警惕的是,专家称,电加热衣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款新兴产品,既往没有专门的国家标准,商家一般参考的是2008年出台的针对电热毯、电热垫等柔性加热器具的国家标准GB4706.8-2008。这也在提醒消费者们,选购时绝不能被“网红”光环迷惑,需主动查验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配套充电宝是否通过CCC认证,坚决对“三无产品”说不。
电加热衣本质是“穿在身上的电器”,安全标准本就该严于普通衣物。欣慰的是,行业监管正在跟进,去年新出台了新版国标GB4706.8-2024,将于2026年8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新国标将电加热衣单独列为一章,对其温度上限也进行了明确要求。
安全之要,在于科学的购买和使用。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需主动提高辨别能力:既要识破“夸大宣传”,认清“低温烫伤”“电路老化”等潜在风险;也要养成安全使用习惯,正确保养对待这类产品。不然即便买到合格产品,使用不当仍会埋下隐患。专家明确提醒,电加热衣需避免在潮湿环境使用,进入高温场所要及时断电;清洗时必须严格遵循说明书,多数产品禁止烘干、熨烫;存放时忌重压折叠,更不可私自拆改。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直接关乎用电安全与产品寿命。现实中,不少人因贪图便捷忽视规范操作,实则是把“保暖神器”变成了“贴身风险”。科技赋能生活,本是为了带来更便捷、舒适的体验,而一切创新都必须以安全为底线。
对商家而言,需坚守质量初心,将用户安全置于营销噱头之上;对监管部门来说,应加速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市场抽查力度;对每个消费者而言,更要牢记“温暖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唯有让安全意识与科技发展同频共振,才能让这款御寒“神器”真正经得起寒冬与时间的考验。
审核:高欣然
监制:白永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