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的军帽上,为什么要有那两粒纽扣?有人说是为了拼出一个“8”,象征八路军的番号。
但如果只是为了这个,直接绣个“8”或者换个更简单的标志不就行了?非得在帽子上缝上两个纽扣,既不方便,也不美观。
那这两颗纽扣到底有什么讲究?
这事还得从八路军的前身——红军说起。
红军早年物资极度匮乏,军装五花八门,帽子更是拼凑出来的,有八角帽、六角帽、学生帽,甚至没帽徽。
![]()
直到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统一换上了国民党的军服,帽徽变成了青天白日徽。
问题来了,老百姓一看,这不就是国军吗?怎么分得清八路军和国民党的部队?这让八路军的招兵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更重要的是,八路军的战士们对这顶帽子也很抗拒。
毕竟,他们和国军打了这么多年仗,突然换上对方的军服,心理上总归有点别扭。
于是,很多战士干脆把帽徽摘了,让帽子显得更中立一些。
![]()
但这样一来,帽子上空荡荡的,反倒更怪异。
这时候,物资短缺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
国民党本来就对八路军的补给卡得很死,军帽的供应更是少得可怜。
很多时候,八路军只能自己生产军帽,而珐琅质的青天白日徽根本搞不到。
于是,设计师们索性删繁就简,直接在帽子前面缝上两颗纽扣,一方面补上帽徽摘掉后的空缺,另一方面,这两颗纽扣其实还有个更实用的功能——固定帽围。
![]()
当初国军的军帽设计借鉴了欧美风格,帽围是可以收放的。
平时,帽围收在帽顶,到了冬天,就能放下来保暖。
这个设计本来是挺实用的,但到了中国战场,问题来了。
欧美士兵的头型较窄,帽子戴着合适,但中国士兵头围较大,戴上这种帽子,帽围就显得有些“多余”。
国军后来干脆改成了固定帽围的设计,而八路军更是把这个设计发挥到了极致。
![]()
在抗战期间,八路军的物资极度紧张,军帽动不动就得补一补、缝一缝。
战士们发现,军帽的前额部分最容易磨损,特别是在卧倒隐蔽的时候,帽子前沿经常和地面摩擦,时间长了就容易破。
那怎么办?加厚布料不现实,棉花都不够做棉衣的,哪还有多余的材料加强军帽?于是,他们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把帽子前面的两颗纽扣稍微加固一些,这样一来,战士们卧倒时,接触地面的就是纽扣,而不是布料,大大延长了军帽的寿命。
不过,这两颗纽扣的作用还不止于此。
在战场上,很多时候,战士的纽扣会在行动中丢失,特别是冬天穿的棉衣,纽扣容易断。
![]()
如果没有备用纽扣,衣服扣不上,保暖就成了问题。
于是,这两颗纽扣还能当作备用纽扣,一旦棉衣或者军装的纽扣掉了,直接取下来补上,省去了不少麻烦。
当然,这顶帽子最大的贡献,还是它在民间的辨识度。
老百姓很快发现,戴着这种两粒扣军帽的,都是八路军的战士。
于是,在敌后战场,老百姓见了这种帽子,就知道这是自己人,甚至会主动提供粮食和物资。
![]()
这两颗纽扣,意外地成了八路军的一个标志。
到了1941年,形势更加严峻,八路军的物资几乎到了极限,军帽的设计再一次简化。
虽然帽子上仍然保留了这两颗纽扣,但它们已经从活扣变成了死扣,帽围也不能再放下。
甚至,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期也开始模仿这个设计,蒋介石自己戴的军帽上,也出现了类似的两粒扣。
这顶军帽,最终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
今天再看,它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军用品,更是一段艰苦岁月的见证。
有人说,它凝聚了那个时代最实用的智慧,也承载了无数战士的血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