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筑牢青少年远离毒品的思想防线,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近年来,祁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领域持续深耕,摒弃“一阵风”“走过场”的传统模式,通过一场场深入辖区各学校的禁毒宣讲,成功探索出一条从“知识灌输”到“意识唤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抵御”的禁毒教育新路径,将禁毒的“种子”深植于青少年心田,让其生根发芽,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青春“防毒墙”。
![]()
从“宣讲员”到“播种者”:理念之变引领教育升级
祁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当前毒品伪装多样化、诱惑隐蔽化的新形势,单一的、说教式的宣教已难以触及青少年灵魂深处。必须实现从“我说你听”的宣讲员,向“启迪心灵”的播种者转变。
“对小学生讲法律条文,他们听不懂;对高中生只讲毒品危害,深度又不够。”为此,他们的宣讲课堂不再是停留在宣传资料上,更是化身“禁毒导师”,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定制“营养套餐”。对小学生,采用动漫、寓言故事等形式,生动讲述毒品的危害;对中学生,则引入案例分析、法律条文解读,并结合新型毒品的伪装性,开展“火眼金睛识毒品”等互动环节;对即将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大学生,则侧重于人生规划、社会责任与毒品之间关系的探讨。这种分层施教、精准滴灌的模式,确保了禁毒知识不仅能“入耳”,更能“入心”。
![]()
从“单一讲”到“立体学”:模式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经验的形成,关键在于方法的可复制性与有效性。祁县禁毒大队的实践,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立体化教育模式。将仿真毒品模型等带入课堂以及实地参观禁毒教育基地,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觉体验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毒品的狰狞面貌和带来的可怕后果,将抽象的说教转化为具象的、震撼的切身感受。组织开展禁毒知识竞赛等活动,变学生为禁毒宣传的“主角”。在准备与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查阅资料、深化理解,完成了从受教育者到知识主动获取者的角色转换。推动辖区学校积极开设禁毒主题班会,并鼓励学生成立“禁毒志愿者小分队”,让禁毒教育从一堂课,延伸为一种持续的校园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从“影响一批”到“带动一片”:辐射效应构筑社会防线
禁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保护在校学生,更是要通过他们,将禁毒的正能量辐射到家庭、扩散至社会。祁县的实践看到了“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倍增效应。
“妈妈,如果有人在聚会给你这个,千万别喝!” 上周五下午,祁县某中学初二学生小娇(化名)放学回家后,第一时间拿出手机,向妈妈展示了一张她在学校禁毒课上偷偷拍下的照片——一包伪装成“奶茶”的毒品仿真模型。这条略显稚嫩的“警示”,成了祁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最意外的教学成果,也精准击中了他们工作的核心目标:让禁毒教育真正“活”起来,并“走”出校园。在祁县,禁毒宣讲不再是一场场孤立的、完成任务式的讲座。它正悄然演变为一个触发连锁反应的“启动键”。禁毒大队的民警们有一个深切的体会:一堂成功的禁毒课,标志不是课堂上的掌声,而是课后在家庭、在社区里激起的那些看不见的涟漪。
许多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成为了家庭的“禁毒小讲师”,向父母长辈科普新型毒品的知识;在社区里,他们是禁毒信息的“小火种”,主动提醒同伴远离不明物品。这种“小手拉大手”的传导模式,有效打破了禁毒宣传在特定年龄层和社会圈子的壁垒,将学校教育的“点”,连成了家庭社会的“面”,初步形成了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禁毒工作新格局,让禁毒宣传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本期编辑|怡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