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曾经,我国超过八成的铀资源依赖外部供给,西方国家断言我们将长期受制于人。
然而时至今日,一条重磅消息震动国际能源界:中国探明一处规模达万吨级的巨型铀矿,一举扭转被动局面,从铀资源匮乏国跃升为全球瞩目的铀矿强国。
这一转变绝非偶然,万钧储量背后,是中国地质科技多年深耕结出的硕果,更是让欧美重新评估战略格局的关键突破。中国到底凭借何种力量重塑世界铀版图?
![]()
煤田油田都是藏宝图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对铀的认知几乎空白,能源议题聚焦于煤炭与油气,铀元素尚未进入主流视野。
彼时只能借鉴苏联模式,认为花岗岩是铀矿唯一赋存地层,全国勘探队伍常年穿梭于山岭之间,反复敲击岩壁寻找蛛丝马迹。
![]()
1957年,湖南郴州成功发现首个工业铀矿——711矿,实现了零的突破,但其实际储量极为有限,仅能支撑初期核计划起步阶段。更严峻的是,传统露天开采方式代价高昂:山体被剥离、植被遭毁坏,生态创伤难以修复,经济成本也持续攀升。
更大的隐患在于思维固化,导致北方广袤的沉积盆地长期被视为“无铀区”,错失大量潜在靶区,形成系统性勘探盲点。
![]()
最艰难时期,我国80%的铀原料需从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国购入,价格由他人主导,供应随时可能中断,国家安全面临隐忧。
转机出现在21世纪初,一批前沿地质学者提出颠覆性假说:若地下水可迁移铀元素,那么富含有机质的煤系地层和油气储层,是否也可能富集铀?
![]()
这项理论并非空想,而是建立在水文地球化学机制之上:含铀地下水流经还原性环境如煤层或油藏时,铀离子会因化学条件变化而沉淀析出。
换言之,在特定地质背景下,煤炭、石油、天然气与铀实为共生伙伴。这一认知革命让过去数十年积累的油气勘探数据瞬间转化为找铀“藏宝图”,“煤铀共探”“油铀共探”新模式应运而生,勘查效率呈几何级增长。
![]()
微创技术省出40%成本
理念革新带来成果井喷。2013年,鄂尔多斯盆地大营地区探获超5万吨铀资源量,属于典型的砂岩型矿床,标志着新路径的成功验证。
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进一步证实了油气区共生成矿的巨大潜力;而在鄂尔多斯泾川地区,我国更是首次发现风成砂岩背景下的特大型铀矿,刷新全球同类矿床认知边界。
![]()
2023年,中国集中发布十项铀矿重大进展,其中伊犁盆地单个钻孔揭露铀品位高达每平方米155公斤,刷新亚洲纪录,令国际同行震惊不已。
然而新挑战随之而来:即便资源丰富,若开采成本过高,依然无法实现真正自主可控。以澳大利亚为例,传统地下采矿成本每公斤超过120美元,倘若沿用旧法,再优质矿藏也将失去商业价值。
![]()
关键时刻,中国科研团队亮出核心技术利器——CO₂+O₂地浸采铀工艺,堪称地下“微创手术”。
无需大规模开挖地表,仅需钻设注液与抽液孔组,向含矿层注入复合气体溶液,使固态铀原位溶解释放,再将富铀液体泵送至地面处理。全过程扰动极小,生态影响近乎为零,兼具高效与绿色优势。
“国铀一号”工程全面应用该技术后,铀回收率稳定达到99.9%,实现资源极致利用,同时达成废渣零排放目标,整体开采成本较传统方法下降逾四成。
![]()
这项技术已获得国际权威认可,不仅化学调控体系领先全球,深部作业能力同样卓越。今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成功完成1820米深度砂岩型铀矿勘探,创下世界最深工业开采记录。
与此同时,快中子反应堆技术研发正加速推进,有望将天然铀利用率提升60倍以上,真正实现“采得精、用得尽”的闭环循环。
三条腿站稳全球舞台
![]()
手握资源与技术双核心资产,中国在全球核能领域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不再是被动采购方,而是规则参与塑造者。
数据最具说服力:十余年间,我国铀资源探明总量由不足二十万吨跃升至280万吨,新增储量八成集中于鄂尔多斯、松辽等新兴沉积盆地,足以保障全国核电百年运行需求。
反观美国,当前已探明铀储量仅为1.4万吨,两国差距悬殊,全球铀资源分布格局已然重构。
![]()
底气增强直接体现在应对压力测试中的从容。近期美方将845家中国实体列入限制清单,核工业相关企业首当其冲,但此类施压手段效力大减。
原因在于我国已构建起涵盖地质勘查、采冶加工、燃料元件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关键原材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供应链安全坚如磐石。
但我们并未选择封闭自守,而是推行“国内开发、海外合作、长期协议”三位一体战略布局。
![]()
海外布局也实现质变升级,不再局限于单纯进口,而是通过资本参股、联合运营等方式深度绑定利益共同体。例如投资哈萨克斯坦Inkai铀矿、纳米比亚Langer Heinrich项目,力争到2030年海外权益产量占总进口比例超35%,确保供应多元化的同时促进共同发展。
思维深度决定发展高度
今天的中国,正在从核能体系的追随者迈向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
我国提出的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已逐步推广至尼日尔、纳米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助力当地可持续开发。上海筹建的铀现货交易平台,亦有望打破欧美长期垄断的定价机制,增强发展中国家话语权。
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占全球总数32%,未来规划装机容量预计达1.5亿千瓦,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内的影响力随之显著提升。
尤为关键的是,自主可控的铀资源基础,为诸如核动力航空母舰等重大战略装备提供了坚实支撑。一艘核航母全生命周期需消耗约4吨高浓铀燃料,若无本土资源保障,高端海军建设终将止步于图纸。
![]()
回望这场惊天逆转,真正的财富并非埋藏于地壳深处的放射性矿物,而是源于科研人员头脑中的创新火光:地质理论变革指明方向,采冶技术创新打开通道,全球资源配置战略锁定胜局。
这深刻揭示了一个真理:在资源安全这场持久博弈中,决定国家命运的终极砝码,从来不是储量本身,而是人类思维所能抵达的深度。
![]()
参考资料:千龙网《美媒:核能复兴推高全球铀原料需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