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日较量中,很多人发现美国竟然意外的安静,特朗普到底是什么态度呢?原因很简单:美国有求于中国,这只不过美国人求人的方式不一样。
![]()
资源对决
在很多人看来,稀土这个词听起来既陌生又冷门,但它的作用却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
简单来说,没有稀土,手机无法运转,电动车无法启动,而高科技武器更是无从谈起。这也难怪美国对中国的稀土供应如此依赖。
过去几年,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摆脱这种依赖,比如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签署稀土开采协议,甚至在国内推动稀土矿的复兴。
可尴尬的是,特朗普曾夸口“一年后美国稀土多到用不完”,但现实是,美国MP Materials公司位于加州的矿山虽能开采稀土原矿,却不得不将矿石运往中国提纯,再高价买回成品。
这种“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的循环,让美国所谓“稀土自主”的豪言显得苍白。
![]()
美国国内的稀土产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几乎完全停滞。
如今,即便重新开采,技术短板和高昂成本让其难堪大用。以2025年最新的数据来看,美国国内的稀土产量仅占全球的5%。
而中国不仅掌握了全球最大的稀土储备,更拥有从开采到加工的一整套成熟产业链,占据全球稀土供应的70%以上份额。
很显然,美国在稀土领域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贝森特选择发出这份“最后通牒”,显然是希望通过制造时间紧迫感,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
![]()
他提出的条件也并不复杂:中国要继续暂缓实施部分稀土出口限制,至少延长一年。
然而,这种看似强硬的姿态,却掩盖不了美方的被动局面。毕竟,急需稀土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美方哑口无言
就在贝森特发表言论后,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一则公告:中国决定自11月18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正丙醇启动反倾销期终复审调查。在复审期间,中国将继续对该产品征收最高达267.4%的反倾销税
正丙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美国对此类产品的出口十分依赖中国市场。
公告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稀土,但其背后传递的信息不言而喻:中国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威胁。
正丙醇是美国化工行业的关键溶剂,杜邦和陶氏等企业近年正试图扩大对亚洲出口,而高关税直接卡住了其利润咽喉。
![]()
如果美方执意将谈判变成单方面的施压,那么中国也有足够的手段进行反制。与贝森特的言辞相比,中国的回应显得更加冷静且克制。
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情绪化的表达,而是用实际行动表明:谈可以,但不能带着威胁来谈。
更重要的是,正丙醇反倾销税的延续并非突如其来。
实际上,这是基于既有规则的合理调整。中国通过维护自身产业利益,同时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在贸易问题上,中国有章可循,不会被外部压力牵着鼻子走。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回应,让贝森特不得不重新审视美方的谈判策略。
![]()
美国的焦虑
除了稀土问题,美国近期在亚太地区的动作同样值得关注。从日本到韩国,美国试图拉拢盟友形成对华包围圈,但效果并不理想。
先看日本,就在不久前,美国防长访问日本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立刻在涉台问题上发表强硬言论,摆出一副要与中国硬碰硬的姿态。
![]()
然而,这种“配合”美国的做法,却可能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经济代价。
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出口领域。如果因为过度追随美国而恶化与中国的关系,日本经济将难以承受。
韩国也没逃掉,特朗普最近公开表示支持韩国建造核潜艇,而五角大楼高层甚至直接向韩国总统李在明施压,要求其在地区安全事务上承担更多责任。
![]()
美国自己不敢直接下场,便推动盟友打头阵。
但算盘打得再响,也架不住李在明已经不想被操控。
韩国总统李在明明确拒绝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甚至公开批评日本“盲目追随美国将破坏区域稳定”/
李在明他在核潜艇问题上虽然迎合了美方的部分要求,但同时又通过批评日本军国主义行为向中国释放善意。
这种“左右逢源”的平衡术,表明韩国并不愿意完全倒向美国。
美国试图用“盟友围堵”的方式遏制中国,但由于日本和韩国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这种策略更像是一个临时拼凑的“纸牌屋”。
![]()
日本在安全领域靠近美国,但在经济上无法离开中国。而韩国则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既不愿得罪美国,也不愿与中国彻底对立,这种分歧让美国的围堵策略显得力不从心。
谁能掌握主动权?
从稀土问题到亚太布局,中美之间的博弈正在多维度展开。而这场博弈的核心,其实是双方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与定位。
对中国而言,稀土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在这一领域,中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资源储量上,更体现在技术能力和产业链整合上。
作为全球唯一一个能够大规模开采并加工稀土的国家,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应对任何外部挑战。
对美国而言,稀土问题折射出的是一种“资源焦虑”。
尽管美方一再强调要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目标短期内很难实现。
![]()
美国国内稀土产业的复兴,面临着技术、成本和环保等多重难题。而与盟友合作的计划,则进展缓慢且成效有限。
未来的博弈中,谁能掌握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更冷静、谁更清醒。
中国通过一纸公告展现了冷静和自信,而美国的“最后通牒”则暴露了其焦虑和被动。
或许,贝森特需要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在与中国的谈判中,强硬是否真的能换来合作?
![]()
结语
这场围绕资源、规则和影响力的较量,还将继续上演。
对中国而言,冷静与克制是应对挑战的最佳策略;对美国而言,或许是时候放下“最后通牒”的姿态,真正回归到平等与尊重的谈判轨道上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