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来源:刑侦案审,校对:法语梁言;原文载《治安管理处罚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25年7月第一版;编著:李凌云
第三十条【对寻衅滋事行为的处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或者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斗殴或者随意殴打他人的;
(二)追逐、拦截他人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
(四)其他无故侵扰他人、扰乱社会秩序的寻衅滋事行为。
✯条文注释
寻衅滋事是指行为人结伙斗殴、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横行霸道,以及其他寻衅滋事的行为。寻衅滋事多发生在公共场合,常常给公民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造成损害。寻衅滋事的原因多样,有的是为了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有的是为了寻求刺激、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或是在当地称霸一方,为了义气进行报复等。但寻衅滋事行为侵犯的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而是社会秩序。值得注意的是,公民因民事纠纷等原因,追逐、拦截他人的,属于事出有因,并非无端生事,一般不宜将该行为认定为寻衅滋事行为。
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寻衅滋事行为与寻衅滋事罪的界限,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情节是否恶劣,后果是否严重。寻衅滋事行为是一种普通违法行为,而寻衅滋事罪是刑事犯罪。构成寻衅滋事罪需要满足一定的构成要件,即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根据《刑法》第293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的刑期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多次实施寻衅滋事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刑期将达到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以并处罚金。而寻衅滋事行为的治安处罚标准为,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或者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
✯适用要点
[如何理解结伙斗殴中的“斗殴”]
斗殴,即相争为斗、相击为殴,指双方或多方通过拳脚、器械等武力以求制胜的行为。对结伙斗殴中“斗殴”的理解,主要分歧在于“斗殴”是否包括仅有“殴打”的行为,即仅有一方具有斗殴的故意,而另一方并不具有斗殴的故意,能否认定为斗殴。实务中,对于仅有单方具有斗殴故意并实施殴打行为的情形,存在可供借鉴的处理规定。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办理聚众斗殴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条第5项规定,一方有互殴的故意,并纠集三人以上,实施了针对对方多人或其中不特定一人的殴斗行为,而对方没有互殴故意的,对有互殴故意的一方也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因此,仅一方中有几人具有结伙情节且具有斗殴的故意,也存在被认定为结伙斗殴的可能性。
[结伙斗殴和聚众斗殴罪的辨析]
认定结伙斗殴行为,注意区分和聚众斗殴罪的区别。聚众斗殴是指组织、策划、指挥或者积极参加聚众斗殴,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聚众斗殴情节恶劣的情形包括:多次聚众斗殴的;聚众斗殴次数少,但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持械聚众斗殴的;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聚众斗殴必须要有组织者、策划者,也就是平时说的召集人,且斗殴成员必须有一定的固定性。结伙斗殴不存在组织者、策划者,只要几个人凑在一起,就可以形成“结伙”这一情节。因而“聚众斗殴”比“结伙斗殴”的社会危害程度要严重,处罚也要更严厉。
●关联法规
《刑法》第293条;
《教育法》第72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8条;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179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