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张A4纸撕成碎片,再拿其中最小的一块写上“国家”二字——这就是今天巴勒斯坦在地图上的样子。碎片之间隔着墙、路障、检查站和以色列定居点, Palestinians 想从“碎片A”去“碎片B”得先过别人的关,还得看士兵当天心情。国土被啃到只剩原计划的四分之一,首都耶路撒冷早在1967年就被以色列“连锅端”,巴勒斯坦政府只能窝在拉姆安拉一栋租借的办公楼里发护照,可自家护照持有人连耶路撒冷老城都进不去,除非冒用别国签证。这不是隐喻,是每天上演的日常。
很多人以为巴以冲突是“宗教旧账”,真正操盘的是土地与人口。1947年联合国181号决议像一把钝刀,把巴勒斯坦硬生生切成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划给犹太人的地却住着四成阿拉伯人;更糟的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当时只拥有6%的土地产权,却分到55%的领土。阿拉伯人当然不干,于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不仅守住分到的地盘,还多啃了联合国本来划给巴勒斯坦的26%。此后每打一次仗,以色列就“顺手”往自家篮里多捡几块地,直到把约旦河西岸、加沙、耶路撒冷东区和戈兰高地全搂进来。五场战争打完,巴勒斯坦人发现自己从主人变成“住客”,再变成“流动人口”。
![]()
土地被吃干抹净后,以色列换了套路:用定居点和隔离墙把剩余巴勒斯坦区分割成互不连通的“班图斯坦”。班图斯坦是南非旧政府给黑人划的“黑人家园”,看似自治,实则被白人包围。今天约旦河西岸有144个以色列定居点、128个检查站,还有一条700公里的水泥墙,墙高8米,比柏林墙高一倍。巴勒斯坦人每天睁眼就看见墙头摄像头,想去隔壁镇赶集得翻墙?不行,墙下没有大门,只有枪口。以色列政府同时发“通行证”:绿色的、黄色的、橙色的,颜色决定你能走多远。有人三代同村,却因通行证颜色不同,孙子上学要绕30公里,爷爷连村口老树都摸不到。
![]()
耶路撒冷是冲突的“死结”,也是以色列要彻底锁死的盖子。1988年巴勒斯坦独立宣言白纸黑字写“耶路撒冷是永久首都”,但现实中巴勒斯坦总统要去耶路撒冷得先向以色列申请军事通行证。2017年美国把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等于在国际舞台高声宣布:“这座城归以色列。”随后更多国家跟风,巴勒斯坦人只能把官邸、领事馆、甚至“总统府”继续留在拉姆安拉。没有首都的国家,就像没有锚的船,风一吹就漂,浪一打就沉。
![]()
更绝望的是加沙。这块365平方公里的狭长海岸被以色列和埃及从陆海空三面封死,居民进出、燃料、药品、面粉甚至婴儿纸尿裤都得看“配额表”。2023年10月新一轮冲突爆发,以色列对加沙实施“全面封锁”——水、电、网、粮一起掐,联合国官员用“字典里已找不到词形容”来概括。三个月里3.4万人丧生,其中七成是妇女儿童;85%的人被迫逃离,可逃到哪?加沙北到南也就40公里,一脚油门到底,尽头还是墙和海。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说,加沙人现在每天靠117克面粉活命,比二战时德国集中营配给还低。饥荒、疫病、废墟,像三把钳子同时夹住喉咙。
![]()
有人把希望寄托在国际法。2024年1月,联合国国际法院发布临时措施,认定以色列在加沙的行为“可能构成种族灭绝”。听上去像一记重拳,实际却是“可能”+“临时”——没有强制执行兵,也没有倒计时。国际刑事法院也在调查战争罪,但内塔尼亚胡和哈马斯领导人能否真正站到海牙被告席,全看大国博弈。历史早就给出答案:国际法对弱小一方是紧箍咒,对强大一方只是背景板。2004年国际法院曾裁定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建墙“非法”,20年过去了,墙越建越高,定居点越盖越密。
![]()
那和平计划呢?两国方案、一国方案、阿拉伯和平倡议、特朗普“世纪协议”……文件摞起来能盖一栋楼,却没人敢给时间表。以色列右翼想要“大以色列”,哈马斯想要“从河到海”的巴勒斯坦,两边都把“不承认对方”写进章程。现实里,以色列继续用“事实定居”压缩空间,哈马斯则靠火箭弹刷存在感。和平进程像一辆手刹坏掉的卡车,停在陡坡上,看似没动,其实每天都在往谷底滑。
![]()
外加大国各唱各的调:美国每年给以色列30亿美元军援,欧盟内部一边谴责以色列“过度武力”,一边把以色列列为“最亲密伙伴”,海湾国家则忙着和以色列暗通款曲,只为了共同对付伊朗。巴勒斯坦像棋盘中央的那颗卒,前后左右都被别手的棋子夹住,想往前一步,得先等别人挪位。
![]()
可事情真的无解吗?把镜头拉回地面,会看到另一种“微观和平”:拉姆安拉和特拉维夫之间有一支联合消防队,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一起扛水枪;耶路撒冷老城里有家咖啡馆,以色列程序员和巴勒斯坦大学生共用Wi-Fi写代码;加沙地道里有人偷偷运来约旦的漫画书,孩子们在废墟上摆地摊租书看。这些碎片小得可怜,却像沙漠里残留的草根,只要根还在,风滚草就有机会再绿。
对普通人来说,能做的事其实比想象的多:少转发带血的短视频,多关注被算法屏蔽的巴方记者;旅行时把拉姆安拉排进行程,用消费替“孤岛”打开一扇窗;给仍在运作的巴勒斯坦医疗基金捐一盒抗生素的钱,让加沙的夜再亮一盏灯。别小看这些动作,历史里很多“不可能”的转折,都始于无数外人“与我无关”的转身。
巴勒斯坦人常说一句话:“我们失去了土地,但没失去故事。”故事只要被不断讲述,土地就有回来的可能。下一次当你刷到巴以冲突的标题,别急着滑走,停下来读完,转发,或者只是记住——让故事多一个听众,就是多一块不被拿走的土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