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我国主导的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发布首个物理成果,通过59天有效数据精准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核心参数,精度较此前全球实验联合水平提升1.6倍以上。这一标志着国际中微子研究迈入新阶段的重大突破背后,上海交通大学团队以全链条技术支撑与深度参与,书写了高校科研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亮眼答卷。当天上午,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JUNO合作组成员孟月教授、黄俊挺教授详解成果亮点与团队贡献,引发师生广泛关注。
![]()
作为国际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历经十余年国际协作攻关,于2025年8月26日正式运行取数。其核心探测器深藏地下700米处,由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2万吨液体闪烁体及4.5万只光电倍增管构成,关键性能全面超越设计预期。此次发布的成果,通过分析8月26日至11月2日的实验数据,不仅精准测定混合角12和质量平方差,更证实了困扰科学界的“太阳中微子偏差”,为探寻新物理现象提供了关键依据。
![]()
“仅用两个月实现如此高精度测量,彰显了JUNO探测器的卓越性能。”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院士指出,该装置将加速中微子质量顺序测定,推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检验与突破。这一国际合作项目汇聚17个国家和地区75个科研机构的700余名研究者,而上海交大自2013年作为初始单位加入后,始终扮演核心支撑角色。
交大团队以20余名核心成员构建起全链条攻关力量:刘江来教授主导实验刻度策略制定,为测量精度筑牢基础;孟月教授牵头高精度刻度系统研发与测试,保障能量与时间测量的准确性;黄俊挺教授作为合作组独立分析组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从数据重建到参数提取的全流程分析;徐东莲教授研发的多信使触发系统,显著提升了稀有信号探测灵敏度。多名博士后与博士生在装置调试、数据处理中发挥中坚作用,形成覆盖硬件研发与数据分析的完整支撑体系。
![]()
在交大学术报告会上,孟月教授系统梳理了JUNO各子系统研发建设历程,黄俊挺教授详解了数据分析关键技术与团队贡献。刘江来教授表示,团队十余年深耕中微子研究,将持续以JUNO实验为核心,联动交大牵头的PandaX实验与海铃中微子望远镜,形成协同创新合力。
据悉,JUNO设计寿命长达30年,未来将升级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探索中微子绝对质量及是否为自身反粒子等重大科学问题。上海交大团队将继续深度参与实验升级与前沿研究,在这一关乎宇宙本质探索的重大科技工程中,持续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助力我国在中微子物理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