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打了一千多天,从 2022 年 2 月至今就没停过。战场这边拉锯着,全球经济那边早就乱了套,能源价格疯涨,粮食供应紧张,欧洲更是被拖得苦不堪言。
这场仗打下来,大家看大国关系的眼光都变了。直到现在,越来越多国家才琢磨过味儿,中俄一直坚持的 “不结盟”,原来才是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好办法。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历史教训换来的清醒选择
要聊中俄现在的关系,先从过去的事儿说起。上世纪 50 年代,中苏签了军事同盟条约,结果没几年就闹掰了。一会儿因为意识形态吵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又因为国家利益起冲突,最后甚至在珍宝岛动了手。这段经历说破了就是,军事同盟看着结实,其实是把双方绑死了,一旦有分歧,反而更容易撕破脸。
苏联解体后,中俄重新理顺了关系定位。2001 年签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里,明明白白写了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三条原则。俄罗斯外交部不止一次公开说,两国关系靠的是平等互利,不搞军事捆绑;中国外交部也反复强调,这是新时代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跟老一套的同盟完全不是一回事。
![]()
这次俄乌冲突一爆发,中国的立场就把这种定位体现得很清楚。我们没给武器,也没参与制裁,一直呼吁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联合国大会投票时,中国按国际法站立场,推动人道主义援助,但从头到尾没选边站。这种做法让中国既能跟俄罗斯正常做经贸生意,也没断了和欧美的合作。
不结盟反而更稳
冲突期间,欧洲跟着美国站队制裁俄罗斯,结果先把自己坑惨了。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指出,2023 年能源成本飙涨,直接让化工、钢铁企业的产能降了 15%,通胀率更是冲破了 8.7%。法国的电价也创了纪录,不少工厂都停了工。这就是军事同盟的连锁反应,碍于盟友义务,再疼也得扛着。
![]()
反观中俄这边,2024 年双边贸易额冲到了 2448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已经连续 15 年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个数字比战前翻了两倍还多。
更关键的是,这些合作都是按市场规则来的,没加任何政治附加条件。俄罗斯央行的数据显示,中俄贸易用本币结算的比例,从 2022 年的 40% 涨到了 2025 年的 99.1%,美元汇率的风险一下就降了很多。
这种经济联系对两边都实在,俄罗斯有了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2024 年对华原油出口就有 1.07 亿吨,缓解了西方制裁的压力;中国也拿到了稳定的能源供应,工业发展不用慌。
![]()
而且,中国跟欧盟、美国的贸易也没断,2023 年中欧贸易额 8563 亿美元,中美 6690 亿美元。这种灵活性,就是不结盟模式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对俄投资也一直稳着,到 2024 年直接投资存量还在百亿美元规模,覆盖了采矿、农业、制造业这些领域。蒙古国吸收的中国外资存量也有 54.4 亿美元,占它总外资的 16.3%。
这些投资都是纯商业行为,没附带任何军事义务,企业跟着市场需求自己做决定。要是换成军事同盟,投资就得考虑政治风险和战略义务,哪有这么灵活?
![]()
战略自主才是真正的实力
俄乌冲突拖了这么久,俄罗斯在战场上得全神贯注。要是跟中国结成军事同盟,说不定还得分心管其他地区的事。但不结盟让俄罗斯能专心应对欧洲方向,不用怕被拖进别的冲突。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就公开说过,中俄关系的特别之处在于,双方维护共同利益的同时,还能充分尊重彼此的战略选择。
中国也从这种模式里得到了好处。我们不直接介入冲突,保住了中立调解者的身份。2025 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中国外长提出的 “三步缓和方案”,就得到了印度、巴西等不少国家的响应。
![]()
这种影响力,正因为中国没被同盟绑住,才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说话。要是跟俄罗斯结了盟,这种调解的空间就没了,反而会被西方当成对立阵营。
西方国家一直想给中俄贴 “军事同盟” 的标签。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就说中俄关系 “威胁” 美国利益,得 “削弱” 这种关系。但事实就摆在那儿,联合国和不少国家的情报机构,都没找到中国给俄罗斯提供武器的证据。
中俄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里合作,但这些都是多边平台,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2024 年金砖国家扩容,加了沙特、埃及等 5 个成员国。2025 年上合组织也吸纳了白俄罗斯,这些都是在不结盟的基础上推进的。
![]()
多极化世界需要新型大国关系
老一套的军事同盟体系,现在越来越跟不上世界的节奏了。北约一个劲儿东扩,2023 年军费开支加起来差不多 1.1 万亿美元,比 2022 年还涨了 7.5%。这种军备竞赛不光让冲突风险变高,还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多次说,解决全球冲突得抛开阵营对抗,多搞对话协商的合作模式。
中俄的不结盟模式,正好踩在了这个点上。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扔了霸权逻辑和排他那一套。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反恐这些全球性问题上,中俄合作得很密切。比如农业领域,双方通过技术交流、共建产能来支持全球粮食安全,这些项目还向其他国家开放,能看出非同盟协作的包容性。
![]()
举个实际例子,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到 2024 年,沿线建成的国家级一类口岸差不多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立体网络。满洲里和二连浩特这两个口岸,2024 年的货运量加起来超过 4500 万吨,中欧班列通行量也超了 7700 列。
这些基础设施不光服务三国,还为整个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铺路。中蒙的二连浩特 — 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用了 “两国一区、境内关外” 的模式,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国家认可这种模式。2025 年中俄联合办的 “全球安全治理论坛”,吸引了近百个国家参加,与会的国家大多都认可不结盟、不对抗的安全合作理念。
金砖国家扩容后,成员国的 GDP 占全球比重到了 32%,贸易占比 23%,成了推动多极化的核心力量;上合组织覆盖的人口占全球 40% 以上,这些多边平台能壮大,也证明了不结盟理念有生命力。
![]()
一千多天的冲突,让世界看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国之间不用靠结盟来维持关系,也不用为了合作丢了自主性。中俄用实际行动证明,基于平等互利的战略协作,比老一套的军事同盟更稳定、更灵活,也更符合各方利益。
信息来源:
新华网《王毅:中俄关系有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
经济日报《中俄地区合作潜力大前景广》
解放军报《俄乌冲突将满三年——战场仍然胶着 格局面临重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