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 王巾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以纸为媒,在岁月长河中打捞文明的碎片,用指尖温度唤醒沉睡的文物……西安工业大学设计学院2024级产品设计专业研究生高兴的另一个身份,是西安市“纸质类文物修复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她负责的“我在长安修文物”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陕西赛区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该赛区金奖和红旅赛道冠军。
![]()
高兴在装裱金代拓片《集王圣教序》。西安工业大学/供图
出生在“剪纸之乡”陕西省延川县的高兴,自小便与纸张结下不解之缘。童年记忆中祖母剪纸时的专注神情、红色纸张在剪刀下游走的韵律,及剪纸人指尖绽放的生命力,都让她对纸质艺术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
大一时,赴县级博物馆的一次调研让她萌生了投身文物修复的念头。那间略显简陋的库房里,高兴见到了大量纸质文物——古籍、书画、碑帖等等,但因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有限,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有的纸张泛黄脆化,有的墨迹褪色脱落,有的已被虫蛀千疮百孔。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文物在时光中的哭泣。”高兴回忆。这些本应流传后世的艺术瑰宝,正悄然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她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些沉默的文明载体延续生命。
![]()
高兴(右)和团队伙伴在工作中。西安工业大学供图
从此,高兴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她找到西安市“纸质类文物修复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西安工业大学设计学院田朋老师,开始了为期3年的系统学习。
修复技艺不仅考验耐心,更讲究“心手合一”。从纸张的选料、浆糊的调制到清洗、补缺、托裱、全色,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谨细致,不能有丝毫马虎。3年间,高兴沉浸在古纸与墨香中,逐渐领悟到修复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
2022年,高兴正式成为西安市“纸质类文物修复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并创办“纸尚工坊”公益社团,致力于为基层文保机构提供志愿服务,将专业的修复技术带到更需要的地方。
令高兴印象最深刻的,是参与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建设中的纸质文物拓片修复项目。那是她第一次从安静的修复室走向喧闹的工地现场,面对的不仅是脆弱的拓片纸张,还有复杂的环境与紧迫的工期。为期数月的项目中,她与团队成员累计完成了187件拓片的托裱工作。
这些多取自历代名碑的拓片,承载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却因年代久远出现断裂、污渍、褶皱等问题。修复过程中,不仅要精准判断纸张的材质与老化程度,还要根据每一处损伤制定个性化的修复方案。有时为接续一段断裂的笔画,需要俯身数小时,用细毫笔一点点补全墨迹,力求“修旧如旧”,不破坏原有的艺术神韵。
![]()
修复前(左)后(右)的明代唐寅《山水图》对比。西安工业大学供图
![]()
《大藏经阁》版画修复前(左)后(右)对比。西安工业大学供图
这次经历,让高兴接触到许多超出文物修复本身的实际经验——如何与工程团队协作、如何在非理想环境下保持修复质量、如何应对突发状况。
正是这些挑战,让她从一个专注技艺的修复者,逐渐成长为能够统筹项目、应对复杂问题的文保工作者。她创办的“纸尚工坊”公益社团,也从初期的兴趣小组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专业能力与社会影响力的文保力量。
截至目前,团队累计修复文物已达1209件/组,涵盖书画、古籍、拓片、壁画等多个门类。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等待被重新讲述的故事:或是一幅残破的明清花鸟画,经修复后重现细腻笔触;或是一册濒临瓦解的宋版古籍,经抢救后得以继续传世;又或是一张拓自唐碑的拓片,经精心托裱后再现盛世气象。
团队的修复成果不仅让众多濒危文物重获新生,更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面向公众,延续历史的生命。他们的工作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年轻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担当与智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