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ii 编排 / 菜籽菌
回应/Nono、Emile 审校 / Emile
配图 / 漫画《我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本文转自:双相躁郁世界
11月23日恢复广州线下活动,报名详情请戳:
本文是环性心境障碍科普漫画的社群延伸讨论。
作者ii分享了对诊断名称的认知过程、多次更换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经历、以及长期自我探索后的关注点变化。
精神科医生Nono与精神障碍亲历者Emile在文末作出不同视角的回应。
全文约5000字,使用各类读屏软件,听读时间大约在17分钟。低视力伙伴可点击右上角菜单中的“调整字体”设置文本大小,方便查看。
我一开始确诊双相障碍时,医生说的就是“非典型双相”,不属于一型或二型,而是“非典型”。
当时,我对这个诊断特别羞耻,觉得精障人群就是少数群体,那“非典型”岂不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
![]()
01: 确诊双相之前
在确诊之前,我根本不了解双相,当时还以为自己是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因为看了《分心不是我的错》和《分心也有好人生》,回顾了一下发育史,我觉得经历好重合,做了青衫(指公众号青衫Neuro)的量表,得分也很高。
有几个月,我特别沉迷刷豆瓣ADD(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亲历者小组,不停参与讨论,每天能坐在电脑前连续刷7-8个小时。
我假装自己在学习,其实论文一字未动,但感觉从大家的经历中得到极大的共鸣和安慰。
![]()
上图为四格漫画,一只鸟在反省自己。
第一格:
一只鸟大叫:”啊啊啊啊啊——“
第二格:
这只鸟站在树枝上想:”要想的事情太多了,让我怎么专注一件事情嘛?!“
第三格:
它继续想:”我记得以前没有这么多事啊——“
第四格:
它继续想:”是因为是我终于开始正视现实了吗?“
正文继续。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有点“不一样”,但直到因为写不出毕业论文,我才去的医院。
说来也很神奇。我第一次去综合医院那天,候诊区的电视在放纪录片《躁郁症那点事儿》。
当时看着看着,我就忍不住发抖,看到片子里的小男孩逃学、在家闭门不出躺了一星期,我还特别感同身受地掉眼泪。
当时我还不知道自己会被确诊双相障碍,还在想,医院怎么能放那么刺激情绪的纪录片。
结果转头一看,我发现候诊室的大家都好平静、好正常啊。
聊天的聊天,玩手机的玩手机,没一个人有特别的反应。
如果不是空气中的味道不一样,我几乎以为自己在等待喜茶的叫号。
这家综合类三甲医院,是按照焦虑抑郁的诊断给我治疗的,没用。
可能我看上去特别“正常”,复诊时医生对我很不耐烦。一感受到别人对我的敌意,我就特别恐惧,当天下午立刻换了一家医院。
02:确诊与上报
换的医院是另一个县的专科二甲医院,位置很偏远,但是听说院长很厉害。
那天天气特别好,天空好蓝,去医院开了好远的路,经过了一座座桥,还有好多座小山坡。
去那家医院之前,我写了一份很长的自述书,从小学、初中开始写,写到大学,写到那天。
我在医生面前不停地念,一会笑一会哭地念了好久。
我妈当时觉得我做得太过了,表现得太夸张,想要阻止我。医生拦住了她,还去把房间的门关上了,避免其他人来打扰。
那天我是最后一个就诊的,我第一次拥有了那么多讲述自己故事的时间。
医生问了我很多问题,也让我去做了量表。当时应该是有一点点阅读/理解/认知的问题。
我看不懂量表……不是看不懂文字,而是总咬文嚼字,觉得量表特别不精准,问题好模糊,我看不懂。
怎么能不给词汇定义,就提出问题?当时一直问负责填写量表的医生问题,问到医生很无奈,只好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协助我填写。
我还记得躁狂分数是7,至今不知道到底做了哪份量表(编注:可能是HCL-32轻躁狂自评量表),躁狂显示轻度。
SCL-90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的缩写,指90项症状清单自评量表)除了精神病性和偏执是无,其他都是轻度,强迫是中度。
现在我都对量表没印象了,只记得那天一直不停地和医生说话……
![]()
上图为四格漫画,两只看着底下的兔子在对话。
第一格:
左边的鸟问:“你觉得兔子聪明吗?”右边的鸟答:”挺聪明的。“
第二格:
左边的鸟问:“那你见过它们用棍子吗?”右边的鸟低头叹气:”又来了“
第三格:
右边的鸟说:”听着,我知道你觉得自己的新技能很厉害,但这并不代表你就是个天才……“
第四格:
左边的鸟用嘴耍着棍子说;”嘿!“
正文继续。
医生看了测量结果,反复问:“你确定你都理解了题目吗?你确定和真实情况相符吗?”
当时我还觉得特别奇怪,后来才知道原来在我们这,精神专科医院诊断出六大重性精神疾病,是必须要上报社区的。我也才知道双相竟然属于六大重性精神疾病。
我在无意间听到我妈和社区人员打电话,产生了极强的被人监视的恐惧,才医生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上报了社区。
上报这件事摧毁了我对这个医生的信任,哪怕他的确是我遇见的所有医生里最有耐心、最尊重人的那一个。
后来我就没有再在那家二甲医院就诊了。
03:寻找合适的咨询师
后来,我因为自杀想法太强烈,随机去了附近的两家综合类三甲医院。
第一家医生说我人生经历过于单一,被保护得太好,缺少很多能力。
她问出了我至今很震惊的一句话“你什么都不想要是因为什么都有吗?”。
并且她在其他病人进来的时候不让对方出去,大家就像看猴子表演一样看我阐述情况。
第二家医院咨询师说我怀疑自己是ADHD是因为人云亦云、爱查百度,说我不停地参加考试却不做好充足准备,是因为我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念,不知道几千块意味着什么。
见了这两位后,我的确不想死了,我可太愤怒、太想活了,我没想到自己还能有那么大的情绪起伏。
![]()
上图为四格漫画,一只鸟回头说”我要一把火烧了这破地方。“
于是我又开始找下一位咨询师。我要求变低了,没什么“变好”的想法,只希望有个懂得尊重人的咨询师听我说话。
咨询了几个月以后,咨询师说我很有可能有CPTSD倾向(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建议我去读《不原谅也没关系》和《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
一开始,我总觉得读不下去,一边觉得安慰一边觉得难受。
读着读着,有一天晚上我陷入了应激,在家里疯狂尖叫,躺着流泪。第二天醒了觉得,好吧……我可能真的有点……CPTSD?
现在回想,当时的情绪闪回真的非常频繁。
04:从”我是谁“到”我该怎么办“
我在人前表现特别正常,或者说大家都挺喜欢我“积极”的一面。哪怕我家里蹲,也会被人说“好羡慕”。
之前所有人都在否定我有精神障碍的事实,所以我特别想获得一个明确的诊断,我想拿到一个“精神障碍通行证”。
但是我后期太害怕医生,没法再去医院。现在也是放下执念了,比起“我是谁”,更在意“我该怎么办”。
我还是会有不知名的恐惧和悲伤,还是会有突然的兴奋和躁动。但是,对自己观察久了,我发现一切还是有迹可循的,可控,可调整。
比如说,我一天的专注极限其实是6小时,一天睡够8小时才能情绪平稳;
人际交往的摩擦极易引发我的恐惧和焦虑,我不能和朋友连续聊天超过2小时,否则会陷入很强的兴奋;
有时候我对“幸福”和“快感”的过度追求会导致交感神经高度紧张,我要学会感受无聊,我要学会暂停;
能让我专注的音乐其实是节奏缓慢的纯音乐,虽然很爱听节奏快的音乐,但是听多了会过度兴奋,甚至会焦虑恐惧;
我并不是一个在兴奋下才能专注的人,我在兴奋下会过度专注偏移的目标……
我每天都写日记,于是发觉现在强烈情绪波动最多影响我两周。我常常告诉自己,我只要坚持一下、挺过两周,挺过两周脑子就清醒了。
我想,每个人应该都会有一部自己的使用说明书,我还在填充内容的路上……
![]()
上图是四格漫画,天气晴朗,停留在电线杆上的小鸟,从一只变两三只。
第一格:
飞鸟喊“你还活着啊,福朗”,一鸟应“帕特!你也活着”
第二格:
第二只飞鸟喊“你俩都还活着啊”,二鸟应“你也活着”、“你还活着,皮普”
第三格:
第三只飞鸟喊“你们都还活着啊”,三鸟应“你活着啊”、“你也活着呢,斯凯拉”
第四格:
第三只飞鸟喊“认识你们真好”然后飞走了,三鸟纷纷应“咱们有命再见”、“好好活着,福朗”
正文继续。
Nono回应
1. 双相障碍的核心与类型
双相障碍是以“情绪不稳定”为核心的一组心境障碍,这种情绪的波动性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心境发作:抑郁发作和躁狂/轻躁狂发作。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DSM-5诊断标准,对抑郁发作的病程要求是2周以上,轻躁狂是4天以上,躁狂是1周以上。
双相I型要求病程中至少1次心境发作符合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双相II型要求至少一次的轻躁狂发作和至少一次的抑郁发作。
2. “不典型双相”与“软双相”
然而,临床上有好多患者,他们并不完全符合双相的诊断标准,但又带有一些双相的特征。
他们对抗抑郁药的治疗反应可能不佳,但使用心境稳定剂可能有效。
对于这部分患者,有些医生会称作“不典型双相”或者“软双相”。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诊断名称,在DSM-5诊断系统里,他们可能标注为“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或“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等。
当然,门诊系统通常并没有这么多的诊断编码,很多人会被打上“心境[情感]障碍”这样一个相对宽泛的标签。
(Emile:一般“环性心境障碍”或“心境[情感]障碍”不会被直接上报社区。)
3. 双相障碍与ADHD的关系
双相及相关障碍会造成认知功能的损害,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会有一些小伙伴来门诊咨询ADHD的问题。
这时候我们要根据认知症状在病程中出现的时间来判断。
作为神经发育障碍的一种,ADHD始于童年期,在小学阶段最常被识别出来,在青少年早期相对稳定,症状可以在成年之后仍然存在。
若患者在12岁前已存在注意障碍和/或多动-冲动的症状,并干扰社交、学业及生活其他方面,则考虑ADHD诊断。
双相患者也可能会活动增多、不能集中注意力和冲动性增加,但这些特征是发作性的,且通常伴随情绪高涨、夸大和其他情绪特征。
当然,ADHD和双相是可以共病的。
大样本的研究显示,接受中枢兴奋剂治疗的ADHD患者当中(平均年龄12.6岁),有3.72%共患双相障碍。
数据来源:
10.1001/jamapsychiatry.2025.2311
近期的中国成人ADHD调查则显示,12.3%共患双相障碍。
数据来源:
10.1016/j.psychres.2025.116662
4. 临床诊断的困难
很多精神科医生并不具备儿童精神科的背景,对ADHD自然没有那么熟悉。
尤其是儿童期未被诊断、成年后才来就诊的患者,一方面症状并没有那么典型,另一方面缺乏对症状的直接观察,回忆不一定可靠,需要更多的补充信息,确实存在诊断难度。
![]()
Emile
背景信息:过去十年,我经历了双相情感障碍、强迫障碍、物质成瘾障碍、 进食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等等精神科诊断。
我的个人体验和观察是,很多「症状/表现/困扰」,都不是单个诊断名称“独享”的,单个诊断也不足以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象。
如果非要使用一个尽可能准确的词来描述,我更认可「残障人士」或者「多重精神障碍与神经发育障碍亲历者」。
我想聚焦于我在经历什么、生活对我来说难点和亮点在哪里,而不是“精神病”或“神经多样性”。我不认可把精神障碍完全归纳进神经多样性,也不认可只看见神多的去病化(精神「障碍」本身,也已经包含去病化思潮)。
我发现,早期大家会把注意力分散和思维跳跃理解成自己的轻躁狂的一部分,如果后来新增了 ADHD 诊断,就很容易在想这是不是医疗事故、“双相的药是不是白吃了”。
我觉得不存在白走的路,任何一个初始诊断,都大概率能成为你开始自我探索的契机;任何诊断的亲历者的自我理解以及社群交流,永远都是始于而不止于任何标签的。
我们不需要忠诚于双相障碍或 ADHD 或其他诊断名词,也可以让各种应对困扰的知识点或亲历者经验「为我所用」,让难以言喻的情绪、精力、思维变化,在自我觉察中慢慢变得有迹可循。

![]()

喜欢文章可以扫码
赞赏鼓励作者&编辑哦!
![]()
作者:ii(11)
精神健康探索者
一个爱写日记的人
脑子太吵
我决定把它们的喧闹写下来
![]()
科普回应:许珮玮(Nono)
双相躁郁世界科普写作/编译志愿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
医学狗一枚,爱好网上冲浪,憧憬爱与和平。萤火之光亦许熠燿,希望能和厉害的小伙伴们一起,探索精神医学的更多可能性ヾ(❀╹◡╹)ノ~
![]()
经历回应:Emile(阿瑾)
自倡导组织「双相躁郁世界」主创
纪录片《过山车玩家》制片人、摄影
多种精神障碍与神经发育障碍亲历者
一个有门路的、玩乐的、无公害的人resourceful·playful·harmless
编辑排版:籽菌(自珍)
双相躁郁世界多栖志愿者、专栏作者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沉迷于吸入、发现有趣的细节和美的质地;热爱分类框架之外生命形态和理解世界方式的多样性。望能宽恕自己如同别人,也能不再止于善待他人,在连线之外,穿过投影,浸入粗糙的真实世界
![]()
编辑推荐
纪录片《过山车玩家》第二阶段宣传片背景声音里,是栗栗在读自己写的诗
双相躁郁世界
id:bipolar_world
双相躁郁世界是中国内地首个专注于为亲历者发声的自倡导组织。我们起步于同名公众号,内容以过山车玩家(即双相亲历者)的原创非虚构故事与素人艺术为主,希望能通过、、以及等形式,构建本地化与多元化的双相亲历者群像,提升公众对双相的认知度与自我关怀的意识,为精神障碍去污名化、去浪漫化,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促进社会平等、多元与包容发展。
群像纪录片《过山车玩家》由双相躁郁世界出品、由刘欣子女士执导,我们今年会在广州与北京等地组织线下焦点小组放映,希望获得放映场地、媒体报道与宣传推广等支持。
欢迎联系:
bipolar_world@sina.com
★欢迎扫码购书支持小破号运营
![]()
关注星标公众号+点赞评论防迷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