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底,德军军队已经突进到莫斯科城下。此时的苏联,似乎已经一只脚踏进了亡国的深渊。可12月5日,濒临崩溃的苏军突然发起了惊天动地的大反攻。
苏军是如何在绝境之中,硬生生“变”出百万大军的?这背后,得归功于一位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去世的军事天才——伏龙芝。
![]()
1941:维亚济马的灾难
1941年9月30日,希特勒启动了代号“台风”的作战计划,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集结了75个师、180万大军、1700辆坦克和1390架飞机,企图一举拿下莫斯科。
战役初期,苏军的抵抗堪称一场史诗级的灾难。
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方向,德军以经典的“钳形”攻势,将苏军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主力团团包围。
![]()
这场合围战的结果是毁灭性的:苏军被俘58万人,只有区区8.5万人突出重围。通往莫斯科的大门被彻底敞开。
10月17日,斯大林紧急任命朱可夫大将为新的西方面军司令员,负责保卫首都。可朱可夫赶到前线时才发现,自己手里能用的兵力,加起来不过9万余人,根本挡不住德军的钢铁洪流。
20年代的争论:托洛茨基的“虚无”与伏龙芝的“实干”
莫斯科的危局,根子早在20年代就已埋下。
当时,苏联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为了节省开支,红军必须从战时的550万规模,裁减到和平时期的几十万人。
![]()
未来的仗怎么打?军队怎么建?苏联高层爆发了激烈的“暴风雨般”的讨论。
时任苏联最高军事领导(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托洛茨基,是个彻头彻尾的“军事虚无主义者”。他公开发文,声称“战争不是科学,战争只是实际的艺术和能力”,反对为红军制定什么“统一的军事学说”。
但时任副主席的伏龙芝站了出来。伏龙芝认为,和平只是暂时的“喘息”,未来的战争(尤其是与帝国主义的“最后决战”)不可避免。他痛斥托洛茨基的态度缺乏实事求是,并顶着巨大压力,主持了1924—1925年的军事改革。
![]()
伏龙芝面临一个两难困境:既要大裁军省钱,又要为未来的大战储备力量。
他的答案,就是“混合体制”。
这个体制的核心,是“常备正规军”和“地区民兵制”相结合。简单说,就是只保留一支规模很小(最终裁到56.2万)的精干常备军,但同时建立一套庞大的预备役体系。
伏龙芝提出了一个极具远见的方针——“全民皆为预备役”。
![]()
根据他的设计,苏联每年要保持超过两千万人的民兵预备役。这些民兵平时在业余时间接受训练,而训练的重点不是队列,而是极其务实的军事技能,比如挖战壕、建设铁丝网拦截等等。
伏龙芝的远见还不止于此。早在20年代,他就率先在《未来战争的前线与后方》一文中提出,未来的战争将不再是单纯的军队对抗,而是具有“长期性和总体性”的思想。
他精准地预言:“战争的结局将不仅直接地在战斗前线决定,而且要由国家的国民力量的各条战线来决定”。
![]()
因此,他制定的政策规定:一旦战争爆发,苏联所有的工厂都必须立即听从国家安排,转变为兵工厂,为前线提供物资。
伏龙芝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奠定了苏联军事学说的基础,也为16年后的莫斯科保卫战,留下了一张至关重要的“王牌”。
“身后就是莫斯科!”
镜头拉回1941年的莫斯科。当朱可夫在前线仅有9万残兵时,伏龙芝在十多年前撒下的种子,开始激活了。
![]()
首先被激活的,是“全民皆兵”的民兵体系。
在德军逼近时,莫斯科迅速进行了总动员。短短3天之内,就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
紧接着,60万莫斯科市民(其中75%是妇女儿童)走上街头,开始修筑防线。他们用伏龙芝时代训练的技能,在一个月内挖出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构筑了700多公里的反坦克壕,以及近4000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
与此同时,“总体战”体系也被激活。
莫斯科城内的各个工厂在国家指挥下,立刻转为军事工厂,玩命地生产武器弹药。
伏龙芝的遗产迅速显现了威力:到11月初,前线苏军就得到了10万人、300辆坦克和2000门火炮的强力补充。
正是因为手里有了这支生力军,斯大林才敢于在11月7日,德军炮火几乎覆盖全城时,照常在红场举行了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
![]()
斯大林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说:“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
参加阅兵的苏军队伍,在走过克里姆林宫后,没有回家,而是直接从红场开赴了前线。
德军的“闪电战”理论,撞上了伏龙芝的“总体战”铜墙。
11月15日,德军发动了第二次总攻。但在苏军的顽强抵抗和伏龙芝体系源源不断的“输血”下,德军虽然一度冲到了莫斯科郊区,却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到12月5日,德军的攻势彻底停顿。仅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短短20天,德军就在莫斯科附近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
![]()
1941年12月5日,苏军转入全线反攻。
莫斯科保卫战,苏军以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取得了最终胜利,将德军向西击退了100到250公里,德军损失高达50余万。
这场胜利,彻底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位在十多年前就为这场决战备好“王牌”的统帅——米哈伊尔·伏龙芝。
参考资料:
莫斯科保卫战.百科
20年代苏联军事战略研究初探.军事历史研究.1988-09-30
纪念莫斯科保卫战胜利53周年.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8-20
俄罗斯军事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05-01
1924──1928年苏联军事改革及其政治工作体制的确立.军事历史研究.1994-11-15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险被打到亡国,幸亏伏龙芝十多年前留下的王牌.网易新闻.2021-07-10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百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