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镌刻奋斗足迹,绘就精彩答卷。
这是一份全国种业人用五年光阴积攒起来的“强种答卷”——
科技变强,科研院校、企业双向发力,种业科技创新整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区域变强,崖洲湾国家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在崛起,北京河南山东等多地种业引领前向;
企业变强,种业阵型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球前十强种企中国占两席;
产业升级,品种驱动效应明显,优质稻普及、地方猪新品种让米饭、猪肉越来越好吃。
过去五年,是种业发展收获满满的五年。
一组数据,可窥不断跃升的种业综合实力。五年来,我国种源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95%以上,畜禽、水产国产种源市场占有率分别超80%和85%。种质资源“家底”更厚,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率达80%,种业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初步构建。
过去五年,是直面问题、攻坚克难的五年。
一组难题,曾持续拷问中国种业:“育种家数量世界第一,突破性品种不多”“企业数量多,却小而散”“科研成果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正是改革所向、创新所往。
过去五年,种业人开拓奋进、砥砺前行,一步步把短板补长,把弱项做强,推动五大行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完成种业振兴“五年见成效”各项目标任务,蓄起迈向“十五五”新征程、种业振兴“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澎湃力量,在“农业强国”发展历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奋力五年
Seed industry vitalization
种业 科技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在内蒙古通辽市开荒嘎查村,农户赵银山介绍:“今年种的都是新品种,玉米是耐密的,大豆是耐荫耐草的。”
当地长期以传统方式种玉米,方式单一,效益也不高。如今有了合适品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得以推开,不仅节约了水土资源,还实现“一地双收”,每亩地比纯种玉米能多挣500元以上。
![]()
玉米大豆套作,植株长势整齐一致。
在湖南,以种业为核心的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加速壮大。当地拿出16亿元真金白银,支持打造国家种业创新基地,低镉积累水稻、短生育期油菜等突破性品种问世。
海南崖州湾实验室发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北京“种业之都”业已成型、河南“中原农谷”崛起高峰、安徽种子加速播撒世界、广东畜禽水产种业好消息不断……
11月11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携手华为公司,发布了面向农业育种领域的智能基座——“繁-未来农业智能枢纽”,成为加速我国农业科研的智能化进程又一创新性成果。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陈凡表示,这项技术的应用,有望将育种周期从过去的8至10年缩短至3至4年,极大地提高育种效率,加速新品种的研发进程。
全国范围内,一个个种业创新平台由点及面,共同构筑起多层次、立体式育种创新攻关体系,推动实现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多点“开花”。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五年来,农业用种安全总体有保障、风险可管控的态势更加牢固。
——农业种质资源“家底”更加厚实。我国已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资源家底,并建成国际一流的农作物、畜禽、海洋渔业三大国家种质库,资源保存总量跃居世界第一。
——种业科技创新整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培育出高抗赤霉病小麦、抗稻飞虱水稻、耐密宜机收玉米、耐除草剂高油高产大豆等一批重大新品种。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南美白对虾、西兰花、白色金针菇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
——种业基地供种能力明显增强。以甘肃玉米、四川水稻、黑龙江大豆、海南南繁四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以216个农作物制种基地县、333个畜禽核心育种场、95个水产原种农场为骨干的的良种繁育“国家队”基本形成。
企业壮大
Seed industry vitalization
锻造育种创新核心竞争力
作为创新主体,企业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种业的兴衰成败。
企业扶优一直在行动。2021年来,农业农村部从全国3万余家种业企业中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的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创新资源不断向阵型企业集聚。
四川省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优先支持现代种业发展;河南省每年科技创新资金中列出不少于20亿元用于种业研发;湖北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亿元支持种业优势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四川、山东、浙江、广东等十余个省(市)组建种业集团,探索培育本地乃至全国种业领军企业……五年来,不少地方拿出真招实招、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
![]()
河南举全省之力建设中原农谷,院士专家云集,为中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种业企业乘势而上,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全国每5碗米饭就有1碗就来自隆平水稻,每2碗小米粥就有1碗来自巡天‘张杂谷’。”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勇说。
作为种业国家队,以“隆平高科”品牌为“领头雁”,“隆平、亚华、联创、湘研、德瑞特、巡天、三瑞”等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大隆平”雁阵格局稳定。其中,杂交水稻领域的隆平、亚华,玉米领域的联创,辣椒领域的湘研,黄瓜领域的德瑞特,谷子领域的巡天,食葵领域的三瑞农科,均是各作物细分领域的领军品牌,市场占比分别达到60%、10%、60%、39%。
![]()
隆平高科的产品矩阵。
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打造商业化育种体系“标杆”。“实现首次我国自主畜禽品种出口。”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桂琴介绍,公司建立了涵盖原种、祖代、父母代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年供种能力达4亿只。率先打造行业首个产业互联网平台“智慧蛋鸡”,能服务全国70%蛋鸡养殖场(户),推动蛋鸡种业迈入“4.0时代”。锚定建设一流水产种业企业目标,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助理尹建雄表示,海大构建了“企科合作+自主研发”相结合的育种创新体系,获批9个国家新品种,2024年水产种苗销量近800亿尾,营收近14亿元,居全球前列。
聚焦定位,五载攻坚,成效卓著。
在强优势上,巩固强化了水稻、小麦、蛋鸡等种源竞争优势,杂交水稻推广前10的品种中隆平高科占了6个,峪口禽业京粉6号蛋鸡品种率先实现700天产500枚蛋。在补短板上,玉米、大豆、生猪等品种产量、性能、品质与国内先进水平差距在持续缩小,东亚种业育成的玉米品种东科1188,种植密度5500株/亩,亩产1100多斤。在破难题上,上海雪榕、福建万辰育成系列白色金针菇品种占国内市场份额近30%,福建圣农等企业自主培育的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30%。
品种引领
Seed industry vitalization
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广东台山横江村,这片由滩涂改造的3800亩高标准农田,通过以优质稻为主的产业链,打通农文旅融合。“几千亩稻田成熟时,整个村子都弥漫着稻香,游客也就来了。”横江村种植大户黄俊洪说,他家种植着500余亩丝苗米,每季都会有一个不错的收购价。横江村并非孤例,它正是全国水稻产业向“优质化”转型的缩影。据了解,目前全国优质稻的品种占比超过55%,比202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带动稻米优质等级整体提升。
在湖北咸宁嘉鱼县,甘蓝种子“一籽难求”的时代已然终结。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团队及国家甘蓝育种联合攻关组等一代代育种力量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突破了甘蓝杂种优势利用关键技术,育成多个早、中、晚熟配套品种。国产甘蓝品种市场占有率从上世纪不足30%大幅提升至85%以上。“新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强,价格也亲民,在市场上根本不愁卖。”潘家湾镇肖家洲村菜农叶祥松说道。
![]()
甘蓝攻关汇聚全国顶尖科研与市场力量,针对甘蓝抗病、抗逆、优质、适宜机械化种植等产业需求取得系列成效。
在广东省遂溪县,一座存栏1.5万头母猪的自动化养殖场里,两广小花猪正享受着现代化养殖的精细管理。这些优质地方猪种,为“壹号土猪”品牌年供应超30万头商品猪,有力补充了优质猪肉市场。广东壹号食品以两广小耳花猪为亲本,历时十余年自主选育出“乡下黑猪”,实现了广东省地方猪新品种“从0到1”的突破,走出一条种业驱动产业发展之路。
在海南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革新,将南美白对虾良种选育周期从7年大幅缩短至2年,成功培育出“渤海1号”等多个国家审定新品种。今年7月,一批海南虾苗首次规模化出口乌兹别克斯坦,标志着我国水产种业正式打开中亚市场。
![]()
广东小耳花猪和南美白对虾。
一粒种子,正在成为驱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助力农民增收,种业创新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优质稻、耐密植玉米等新品种推动粮食增产提质,实现“优质优价”;荔枝高接换种、樱桃番茄等特色品种,更让亩收益跃升至数万元,成为农户致富的“金果子”。
——促进消费升级,种业发展回应着从“吃饱”到“吃好”的需求转变。丝苗米、风味番茄、高肌内脂肪黑猪肉等美味产品,以及通过育种延长货架期的荔枝,持续丰富着国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提升日常生活品质。
——带动区域经济,种业成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石。海南虾苗、广东荔枝、湖南黑猪等产业,依托自主种源构建起从育种到加工、品牌的完整链条,形成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的亮丽名片。
——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种业肩负起更崇高的使命。高蛋白玉米为改善饲料营养提供了支撑,优质稻育种实现从“高产”向“优质高产协同”转变,为人民健康贡献着种业力量。
审时度势
Seed industry vitalization
用钉钉子精神发展种业
翻开过去五年的“成绩单”,奋斗足迹历历在目。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历史性考试还将继续。
2026年至2030年,种业振兴行动进入“十年实现重大突破”阶段,这一时期的种业该如何定位?三个维度要考量。
——锚定国家现代化大局。党的二十大擘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十五五”是承前启后的五年。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种业必须先行。未来五年,种业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核心支撑,为发展“科技、绿色、质量、品牌”农业注入源头活水。
——融入全球科技革命浪潮。新一轮科技革命纵深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种业科技必须率先突破,主动拥抱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为农业插上科技的“隐形翅膀”,实现从并跑向领跑转变。
——对标高质量发展主题。我国种业市场化发展20多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拥有完整的种业产业链,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种质资源、育种创新、企业培育等方面仍有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仍是“十五五”时期的紧迫任务。
种业振兴作为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行动,既要有只争朝夕的干劲,也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具体如何干?
任务有重点。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目标任务。要以鉴定改良为重点,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以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快育种创新攻关;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创新资源向整业阵型企业集聚;以提高基地现代化水平为核心,持续提升供种保障能力;以推行品种身份证管理为关键,全面提升净化种业市场。
区域有谋划。北京将推动“种业之都”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更好发挥区域带动力、全国引领力、国际影响力作用,湖南将在打造国家种业创新基地上持续用力,福建将持续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山东将努力在水产种业振兴中“走在前、挑大梁”,新疆将更好发挥国家级制种基地作用,广东将深入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四川锚定建设现代种业强省奋进,河南将持续建设种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
科研单位有信心。中国科学院拿出“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将继续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敢啃“硬骨头”,在基础前沿研究上勇闯“无人区”。中国农业科学院将聚焦主责主业,勇当种业振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
企业有干劲。中信农业将高标准建设中信种业研究院,建成全球研发构架,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升种业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加快高产优质、镉低积累、籼粳杂交水稻新品种,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培育与推广。海大集团将发挥集团的全球、全产业链优势,打造“联农带农富农”种业产业转化链。峪口禽业定下“2030年蛋鸡国内市场占有率70%、2035年肉鸡国内市场占有率30%”目标,持续深化“金三角”创新模式。
今天,科技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世界。在这场时代变革中,把握“时与势”,在破与立、取与舍、稳与进中砥砺前行,期待种业不断释放能量,并蓄积更大能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记者丨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晓芬 钟海芳 张植宏 陈迎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点击下单,把健康带回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