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考研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备考两年,发现梦想的专业统考名额从18个变成1个,努力瞬间失去了方向。”
2026年考研报名人数正式跌破350万,较2023年峰值减少超120万,降幅高达26%。与此同时,国考报名人数却突破371万,创下历史新高。
考研热的降温与考公热的升温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年轻人的选择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01 数据背后:考研真的降温了吗?
数字背后藏着出人意料的事实。虽然报名总数下降,但2026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仍在扩大,预计录取约110万人,整体报录比降至3.2:1。
![]()
表面上看,上岸机会增加了,但真相却复杂得多。
一位考研辅导机构负责人透露:“减少的多是跟风人群,往届生比例已高达48.44%,这些都是有备而来的‘有效考生’,竞争反而更激烈了。”
![]()
同时,备考成本也在攀升。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专硕学费水涨船高,一些名校的金融专硕,读两年学费就得二三十万,另一些学校虽然学费未涨,但开始不提供住宿,这对于考生而言,也是一种‘变相涨价’。
而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起薪差距的缩小,也让更多人开始质疑读研的投资回报率。
02 热门专业排行:工科霸榜,文科坚守
在整体降温的背景下,热门专业的竞争依然白热化。2026年考研报名人数前十的专业近日出炉,工科类专业表现抢眼,占据半壁江山。
位居榜首的是电子信息工程(16.81万人),其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5.56万人) 和材料科学与工程(15.23万人) 。
![]()
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其实反映了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
一位网友评论道:“普通本科的电子信息专业,校招时根本进不了好公司。半导体行业只要985或211的研究生,不考研连门票都拿不到。”
法学专业(14.98万人) 作为文科专业的“独苗”,挤进前四。法学专业的“卷”是出了名的,就业市场的竞争推动着法学生不想卷,也得卷。
一位法学生在知乎上分享:“我们不仅要卷考研,还要卷法考,实习机会也得抢。但为了将来能进法院、检察院,这些付出都是必须的。”
教育与医疗领域的专业也保持稳定热度。教育学类(11.18万人) 和临床医学类(11.12万人) 分别位列第八、九位。
随着各地中小学教师岗位招聘中硕士学历占比持续提升,一线城市重点学校更将硕士学历作为基本门槛。而临床医学类专业则因职业特殊性,读研几乎成为必然选择。
03 推免扩招:统考生的隐形危机
考研战场真正的变化,藏在推免生的比例里。
2026年,多所“双一流”高校推免比例大幅提升,直接导致统考名额缩水。
一位报考北京某高校语言学专业的考生分享了他的经历:“我所报考的专业留给统考生的招生名额,从去年的18人‘断崖式’缩减至仅剩1人。当时我正学得焦头烂额,突然觉得手里的书都没什么意义了。”
![]()
今年8月,教育部新增67所推免资格高校,这是时隔八年再次“开闸”。本轮新增后,全国已有超过430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指出:“推免生通常依靠绩点排名胜出,其整体生源质量有一定保障,因此,高校在激烈的研究生生源竞争中,可能会倾向于扩大推免名额以提前锁定优质生源。”
然而,统考赛道也因此变得更加狭窄。
04 学硕退场,专硕扩容:研究生培养的结构性转变
与推免扩招同步发生的,是学硕与专硕的比例调整。
“相比专硕,名校学硕往往更青睐推免学生。”一位考研咨询机构负责人指出。
一些顶尖高校已经开始了行动。今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2026年招收的学术学位硕士,将全部通过“本科推免—硕博连读”的方式选拔和培养。
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发布公告,优先招收优秀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本科直博),硕士生层次聚焦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仅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生。
《2025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针对677所高校的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统考专硕招生计划占比60%以上的高校,已高达87.4%,较去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表示:“在过去的精英教育时代,硕士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功能,但从2020年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中心已经逐渐转移至博士阶段,硕士阶段则培养专业硕士为主的应用型人才。”
05 考研还是考公?年轻人的理性选择
考研热度下降的同时,国考报名人数却在五年间增幅超136%,平均竞争比高达98:1。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反映了年轻人职业选择的理性回归。
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考研三年,毕业后不一定找到好工作;考公上岸,直接端上铁饭碗。这笔账谁都会算。”
经济压力也成为重要考量因素。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超50%考生因“缺乏职业规划或学术热情” 在备考后期放弃,反映出盲目考研的时代正在落幕。
备考生邓悦的想法代表了许多人:“考研像一场‘慢性中毒’,也许只有考上了才是解药。”去年“一战”失败后,她一度想过“换个赛道”,但频频受挫后,考研的念头再次浮现。
![]()
06 考研新策略:精准发力才能突围
面对“总量宽松、结构紧缩”的新态势,考生需要调整策略,精准发力。
首先,放弃“唯热度论”,关注数据背后的真相。不要只看报名总人数,更要关注目标专业的统考名额与推免比例。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为例,2026年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划招收推免生14人,普通招考仅5人。了解这些细节,才能做出明智选择。
其次,明确学硕与专硕的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一位研究生导师坦言:“如果你偏好学术路线,需评估目标院校是否把学硕指标转给了推免或直博。对专硕更友好的学校,统考机会反而更清晰。”
此外,备考策略需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公共课复习要把握命题规律,专业课则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考虑到往届生比例上升,考生需制定每日10-12小时的高效复习计划,避免低效耗时长跑。
一位考生在论坛上写道:“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遍地去洗。等到上了考场的那一刻,灯亮了,你发现有的人忘加洗衣粉,有的人用的是洗衣机。但只要你认真地洗过了每一个地方,那件衣服一定可以光亮如新。”
报名人数可以下降,竞争格局可以变化,但扎实的准备和清晰的规划,始终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