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以来,欧盟官员在对华表态时,发言得“像在跳探戈,不能踩到对方脚”。
这与此前冯德莱恩等人的强硬言论形成巨大反差,背后是安世半导体事件后,欧洲芯片供应链濒临断裂的现实危机。
为何欧盟的“双面”操作会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背后真实的困境是什么?
![]()
现实的耳光,把欧盟打懵了
一记响亮的耳光,往往比一百句警告都管用。
7月,冯德莱恩在演讲中,就中国的出口管制、市场准入、产能过剩问题公开批评,话音未落,北京立刻回击了!
中方不仅在外交层面强硬表态,还迅速收紧了稀土出口许可,给了一记“现实的耳光”。
![]()
紧接着,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了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这可不是小事,是一颗“重磅炸弹”!
安世中国反应迅速,直接断掉供应链,这下好了,欧洲车企连夜开会,芯片断供的危机逼在眼前,连德国都坐不住了。
布鲁塞尔这才意识到,原来“话说重了”,真能砸到自己脚上,于是,欧盟内部开始“换频道”了!
![]()
要求官员们在公开场合对中国务必用词温和,别再玩什么“扩音器外交”,有官员私下吐槽:“现在发言得像在跳探戈,不能踩到对方脚。”
《南华早报》的消息也证实了这一点,欧盟确实在内部发出“软化言辞”的指令,目的就是缓和紧张气氛,争取一点喘息空间。
说到底,说软话不是因为突然开窍了,而是因为硬话带来的后果太现实,太疼了!
![]()
当然话说得温柔,并不代表欧盟就真的打算摆出合作姿态,嘴上让官员收敛,手里却没闲着,还在那儿“双面操作”呢!
不少分析指出,这种“嘴上和平、手上强硬”的策略看似聪明,实则是在玩双输,玩久了,信任感就没了!
![]()
80%的稀土靠中国,“去风险”像在戒空气
欧盟这波“言辞转向”,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被现实无情教育后的无奈之举。
这背后,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系统性困境,一个“逻辑纠结”的悖论:欧盟既需要靠中国来“去风险”于中国,这个矛盾几乎是无解的。
问题的根源,在于欧盟经济结构的脆弱和成员国之间巨大的利益分歧,这使得欧盟在面对强大且统一的中国时,总显得力不从心。
![]()
他们缺乏应对中国制造和产业链竞争的有效手段,若非如此,也不必一天到晚拿着扩音器,对中国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搞“喇叭外交”了。
一组数据触目惊心,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8月,中国仍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高达5463亿欧元。
更致命的是,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报告指出,欧盟约80%的稀土依赖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关键材料依赖度甚至超过90%。
![]()
中国掌握着全球八成以上的稀土资源,是欧洲可再生能源、半导体、汽车、电池产业的“命门”,一句话说错,可能就得掏出几百亿欧元来擦屁股!
安世半导体事件爆发后,欧洲车企直接拉响警报,原本以为能靠“去中国化”解决问题,结果一动手才发现,根本找不到替代方案!
美国、日本、韩国都不愿意为欧洲“填坑”,更别说在价格、产能和交期上,谁都比不过中国了。
![]()
现在的欧盟陷入了一个窘境,一边要靠中国保供,一边又想摆脱依赖,嘴上说“去风险”,但实际操作又得靠中国“稳风险”,这不是战略清晰,是逻辑纠结!
有外交官私下透露,欧盟内部其实也在激烈争论,有的主张“硬刚”,有的认为“该低头时就低头”,但无论哪派占上风,现实不会变。
中国的供应链目前就是不可替代,关键原料、关键技术、关键市场,欧洲一个都离不开。
![]()
摩根士丹利报告预测,若中欧关系持续紧张,可能导致欧洲GDP在未来5年内累计损失1.5%。
所以现在的做法很简单:嘴上软一些,政策慢一点,希望中国“别太在意”,但问题是,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放在中欧这样的大国博弈中,是很难长期玩得下去的!
![]()
德国的两个“代表”,一堂生动的现实课
理论说多了都是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国的两个“代表”,就给欧盟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课。
一个是之前对中国出言不逊的德国外长,结果他的访华行程不了了之,吃了闭门羹。
另一个呢,是换了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过来,与中国共同主持第四次高级别财金对话,这次德国相对做到了就事论事,在商言商。
![]()
结果呢?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果,双方达成一系列互利共赢的共识,还成功发表了联合声明,这下德国可算找回了面子,也保住了里子!
联合声明的第一条就写得很有水平,上来就强调要维护国际及多边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
这简直是在内涵欧盟近年来泛滥成灾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作为引领欧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德国这次确实给其他成员国做了个好榜样。
![]()
成功的案例不止一个,中国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的工厂,2024年产量翻倍,为当地创造了超过2000个就业岗位,这可是中欧合作的新标杆!
再看积极的转变,法国阿尔斯通公司,通过与中国中车的技术合作,成功开拓了东南亚市场,实现了“1+1>2”的共赢局面。
对比之下,东盟的选择更值得深思,相比欧盟,东盟在对华贸易中更强调“兼容并包”,2024年双边贸易额首次超过中美贸易额!
![]()
再看历史,70年代,面对日本经济崛起,美国最终选择了《广场协议》等协调机制,而非单纯的对抗,历史或有借鉴。
这些鲜活的案例和对比都在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对抗没有出路,务实合作才是硬道理。
![]()
欧盟该明白一个道理,合作不是认输,是现实需要,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独善其身”。
与其在话语上拐弯抹角,不如在合作上走得更远,这才能为欧洲自己争取到真正的“战略自主”!
![]()
未来的钥匙,是“制度”不是“口号”
管住嘴,只是第一步,管住手,才是对欧盟真正的考验,也是决定中欧关系未来的关键所在。
从眼前的权宜之计,到长远的战略布局,欧盟需要完成的,是一次彻底的认知革命和制度升级。
基本的解决方案是务实合作,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就像德国副总理所展示的那样,放下不必要的傲慢,就事论事地谈合作。
![]()
但是,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的务实合作是不够的,这依然可能因为领导人的更替而摇摆,缺乏长期的稳定性。
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在于“制度创新”,在于构建超越短期政治的、稳定的、制度化的合作框架。
这需要前瞻性的规划,比如建立常态化的高层对话机制,建立产业链风险的预警和共管机制,甚至在部分领域探索“中欧共同市场”的可能。
![]()
欧洲政策中心的分析一针见血,一个稳定的中欧关系对欧盟实现“战略自主”至关重要,否则欧盟将沦为中美博弈的“看客”。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的观点也很有启发性,他认为:“中欧需要的不是‘脱钩’,而是‘再挂钩’,即建立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产业链联系。”
当下的国际环境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美在贸易领域达成了阶段性休战,这为欧盟调整对华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和战略空间。
![]()
欧盟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而不是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更不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非理性选择。
归根结底,欧盟的问题,核心是旧有的思维范式和工具箱,已经不足以应对中国带来的新现实。
他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中国,却忽略了中国的制度与历史背景,冯德莱恩把中国定义为“制度性对手”,这本身就已经设定了敌我关系。
![]()
而中国的回应其实一直都很清楚:你怎么定义我,我就怎么回应你,你说我是对手,我就不再当朋友;你说我过剩,我可能就不出口了。
理智和务实,才是打破僵局的关键钥匙,这把钥匙,现在就在欧盟自己手里。
![]()
是继续沉溺在“两面人”的虚假策略里,最终失去所有信任,还是勇敢地进行自我革命,与中国携手开创一个新时代?
这不仅关乎中欧关系的未来,更关乎整个世界的格局和走向。
![]()
结语
欧盟的“封口令”不是认输,是现实的课堂开课了,第一课就叫“相互依存”。
未来的竞争不是谁更强,而是谁更清醒,能看懂合作比对抗更聪明的,才能赢。
你认为中欧之间,该如何找到那把打开未来的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