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人民网哈尔滨11月19日电 (记者张齐)大兴安岭地区地处高纬度,农业生产周期短,易受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秋粮生产“抢农时、防风险”尤为关键。邮储银行大兴安岭地区分行立足该地农业生产特点,用精准高效的金融“活水”滴灌田间地头,为秋粮稳产增收、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注入强劲动能。截至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分行本年已向当地农户投放4.06亿元。
专项产品对接秋收资金需求
为精准掌握农业生产现状,呼玛县支行行长付丹带队深入县辖荣边村、农业合作社等主要农业产区,踩着田埂走进田间,俯身查看马铃薯成熟度、大豆结荚情况,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详细询问灌溉水源保障、化肥施用效果、病虫害防治措施及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全方位摸清农户在秋收、农资补充等环节的资金需求,为后续信贷投放夯实“需求底数”。
在摸清需求的基础上,该行进一步优化服务效率,针对农户“急、频、快”的资金使用特点,依托“线上信用户贷款”“规模种植产业贷”等特色产品,创新推出“手机银行申请+系统自动授信+线下快速核查”的“10分钟极速审批”模式。农户无需往返银行网点,在家通过手机即可完成贷款申请、审批、放款全流程,有效解决秋收备肥、农机调度等环节的资金周转难题,让金融服务真正“跑”在农时前面。
在粮食收购环节,分行针对本地粮食加工企业、收储企业资金需求,推出“粮食收购贷”,支持企业扩大仓储容量、提升收购能力。此外,分行还围绕大兴安岭地区大豆产业优势,加大对大豆精深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推动大豆从“原粮销售”向“豆制品加工、大豆蛋白提取”延伸,提升粮食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户通过规模化种植增收。
科技赋能破解农业融资瓶颈
作为黑龙江省“金融+科技+大数据”数智化服务试点单位,分行打破传统农业信贷“重抵押、轻信用”的局限,重构农业金融服务模式。深度对接地方农业农村数据平台,整合土地确权、种植规模、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多维数据,创新搭建“种植规模+土地流转+农业保险”三维授信模型,让“土地”“收成预期”等农业生产要素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依据。
该模型通过系统自动匹配土地确权官方数据,结合农户历史种植情况、履约记录等信息,智能核算并生成农户信用评级,基于评级结果,农户最高可获得300万元纯信用贷款,全程无需提供传统抵押担保,从根本上破解了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担保难”的核心痛点。
呼玛县象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规模化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超10000亩,当前已进入待采收的关键期。该合作社通过“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的集约化模式,将生产效率提升近30%,但在大型联合收割机购置、秋季化肥集中采购、农机手薪酬预付等方面资金投入量大,长期面临资金周转压力。邮储银行根据合作社的经营收支、粮食仓储能力、后续销售计划及具体资金缺口,结合三维授信模型测算结果,为合作社迅速定制了信贷服务方案。“审批流程简化了,利率上也给了我们优惠,这回资金及时到位,不耽误秋收进度。”合作社负责人刘爱红说。
阵地延伸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保障秋粮生产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协奏曲”。邮储银行大兴安岭地区分行主动融入地方政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布局,以政银协同为纽带,凝聚保秋粮、稳增收的合力。
该行与地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联合开展“整村授信”工程,由农业部门提供辖区内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精准名单及种植信息,银行依托数据模型提前完成信用评级与授信额度预批,实现“农户有需求、银行有额度”的精准对接。
同时,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分行在重点乡镇、行政村建立4个“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配备金融辅导员,提供“贷款咨询、合同签订、资金发放、政策解读”一站式服务。农户在村口就能咨询秋收贷款政策、办理贷款手续,无需再为跑银行“绕远路、花时间”,让金融服务真正扎根乡村、贴近农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