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无锡日报)
第四届江南文脉论坛即将启幕,作为论坛重要预热环节的“符号江南”创意作品征集活动已于近日结束。自今年9月启动以来,活动以“江南文化现代化解读与创新表达”为主题,广泛联动长三角区域文化资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爱好者、创意创作者及研究机构的踊跃参与。
在为期2个多月的征集期内,共收到投稿作品128件,涌现出一大批视角独特、形式新颖的创意实践,深刻展现了江南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
01
技术赋能,构建沉浸式江南体验
本次征集的视频类作品在技术应用与媒介融合上展现出前瞻性探索。一部名为《D-Light 漫游·青阳》的Vlog作品,创新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将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凝秀湖等历史地标转化为可交互的动态叙事空间,使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触发专属的视觉故事,实现了从“观看”到“沉浸”的体验升级。
![]()
另一部动画作品《烟雨江南——数字水墨涟漪》则借助AIGC技术,让《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生活“活”了起来——水波荡漾、柳枝摇曳、商贩穿行,将静态古画转化为一段充满烟火气的数字艺术体验,实现了传统水墨语言的现代转译。
![]()
纪实类作品同样呈现出深厚的文化洞察力。作品《什么才是地道的锡式生活》通过“头汤面”“青白团子”等日常细节,细腻解码无锡人“甜、软、糯、闲”的生活哲学;而《无锡的桥》则巧妙将版画创作过程与桥梁实景影像交织,以双重艺术视角完成对江南水乡“连接”意象的深刻解读。
![]()
![]()
02
视觉重构,演绎江南美学新语言
在图文类作品中,创作者们以多元的视觉设计重构江南美学基因。插画作品《传统与现代的航运对话》采用水墨肌理与工业色块碰撞,构建起水乡建筑与集装箱港口的空间对话,在视觉冲突中传递文化与产业的共生之美。
![]()
海报设计
《粉黛江南》从昆曲“水磨腔”中汲取灵感,将婉转唱腔化为视觉语言,以青黑底色中一抹亮红,诠释“水是江南精神财富”的深刻内涵。
![]()
摄影作品则通过镜头捕捉江南的时空叠印与诗意瞬间。组照《框景入画:江南的空间切片》在寄畅园、惠山古镇的门窗洞隙间,框取出一幅幅“流动的画作”,展现了江南造园艺术中“于一隅中见天地”的观看哲学;《古今同框——江南水乡的现代交响》通过航拍视角,将古桥流水与现代都市天际线并置,生动诠释了江南文化“古今共生”的独特气质。
![]()
![]()
值得关注的是,多部作品展现出强烈的跨界思维与系统性文化转译能力。系列海报作品
《江南之门》则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重维度,将江南文化的演进轨迹视觉化,形成了完整的概念叙事体系。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当代创作者正从单一的内容制作,转向整体性的文化解读与传播模式构建,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开辟了新的路径。
![]()
03
广泛参与,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据活动组织方负责人介绍,为深度挖掘江南文化的当代价值,主办方实施了系统化的组织与传播策略。前期联合长三角地区50余家媒体与机构共同发布征集信息;中期定向邀约高校院系及知名自媒体参与创作,并同步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内容推送,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作热情。
“我们正组织专家评审团,从创意性、文化深度、艺术表现、传播潜力等维度对征集作品进行综合评定,优秀作品不仅将辑录成册,还计划通过长三角文化展、数字平台及主流媒体进行广泛推广。”活动组织方负责人补充道。
![]()
“符号江南”征集活动虽已落幕,但其引发的文化思考与创作实践仍在持续发酵。活动成功汇聚了多元创意力量,推动了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技术的深度融合。
正如一部作品创作阐述所言:“对江南文化进行现代化创作,本质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转译’与‘精神寻根’运动。” 此次征集不仅为第四届江南文脉论坛营造了良好的预热氛围,更搭建了一个区域联动、跨界融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为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