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板,17万的价彻底翻篇了,现在一级鸭绒58万一吨,现款现货不赊账!”11月18日清晨,我的手机刚开机就被供应商的消息轰炸。挂掉电话,我盯着青岛国际羽绒城的报价屏发呆——三个月前还贴着“17万/吨”的红色价签,如今已被刺眼的“58万”覆盖,涨幅超过240%。作为在青岛做了十年羽绒批发生意的老商户,我从未见过这样疯狂的涨势,仓库里仅剩的3吨存货,一夜之间成了同行眼红的“白色黄金”。
![]()
市场里的焦灼感比寒潮来得更早。往常这个点,商户们都在慢悠悠整理货样,如今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羽绒服厂的采购拿着订单急得跺脚,电商主播隔着屏幕催货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的老客户王姐是烟台一家羽绒服加工厂的老板,昨天带着会计在我店里守到半夜,最终咬牙订了半吨货,结算时她苦笑着说:“去年一件羽绒服成本才120元,现在光鸭绒成本就占了180元,再涨真要喝西北风了。”
数据最能说明这场涨价潮的猛烈。据青岛羽绒行业协会最新统计,自9月入秋以来,羽绒价格开启“过山车”模式:9月一级鸭绒17万/吨,10月中旬突破30万,11月寒潮来袭后直接飙升至58万,创下近十年新高。与此同时,鹅绒价格从45万/吨涨至120万/吨,连往年滞销的碎绒都从8万/吨涨到22万/吨。市场里甚至出现了“以次充好”的乱象,有商户用鸡毛绒掺杂鸭绒售卖,被监管部门当场查处。
![]()
这场价格风暴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最核心的是供需失衡,安徽六安的羽绒加工企业负责人刘哲告诉我,今年全国肉鸭出栏量同比下降35%,“前两年疫情期间饲料涨价,不少养殖户赔本转行,现在养鸭子的人特别少,根本供不上货”。我去胶州的养鸭基地考察过,以前成片的鸭棚如今只剩零星几个,养殖户老周说:“玉米从1.2元/斤涨到1.8元,一只鸭苗成本涨了3块,出栏后反而不赚钱,谁还愿意养?”
环保政策的收紧也加剧了供应紧张。为了治理水污染,山东、江苏等地关停了一批小型羽绒加工厂,剩下的企业必须配备污水净化设备,生产成本提高了20%。我的上游供应商就花了80万升级设备,这笔费用最终都转嫁到了原料价格上。更雪上加霜的是国际市场的波动,全球最大的羽绒出口国匈牙利受能源危机影响,出口量锐减30%,国内企业失去了进口补充渠道,只能争抢有限的本土资源。
需求端的爆发则成了涨价的“催化剂”。11月初的寒潮比往年提前了两周,全国多地气温跌破0℃,羽绒服销量瞬间井喷。电商平台数据显示,11月第一周羽绒服搜索量同比增长280%,我的线上订单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同时,消费升级让高品质羽绒需求激增,以前客户多买含绒量70%的产品,现在85%以上的高绒产品占比超过60%,进一步推高了优质鸭绒的价格。
![]()
价格传导到消费市场,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终端售价飙升。在青岛万象城的羽绒服专柜,去年标价999元的中长款羽绒服,今年涨到1599元;快时尚品牌的基础款从399元涨至599元,高端品牌的羽绒服更是突破万元。不少消费者开始转向性价比更高的二手市场,闲鱼上“九成新羽绒服”搜索量增长150%。有顾客在我店里感慨:“去年没舍得买的羽绒服,今年涨得更买不起了,只能翻出旧衣服凑活穿。”
企业们也在积极应对这场危机。王姐的工厂调整了产品结构,减少高端羽绒服产量,增加羽绒马甲、围巾等小件商品;国产品牌“波司登”推出了“轻量化”系列,用新型保暖材料替代部分羽绒,售价保持在千元以内。我则联合几家商户直接对接养殖户,签订长期收购协议,提前锁定明年的货源,“这样既能保障供应,也能帮养殖户稳定收益,算是双赢”。
面对这场“白色黄金”风暴,有人恐慌囤货,有人观望等待。但在我看来,价格暴涨不会持续太久,随着养殖户看到利润回归,明年鸭出栏量大概率会回升;同时,国内企业正在拓展越南、泰国等新的进口渠道,供应紧张会逐步缓解。就像2018年的羽绒涨价潮一样,市场最终会回归理性。
傍晚整理订单时,我看到王姐发来的消息:“新一批羽绒服上线了,虽然贵点但质量好,已经卖了200多件。”窗外的寒风呼啸,仓库里的羽绒却温暖着无数人的冬天。这场价格波动让我明白,任何商品的价格都逃不开供需规律,而企业的责任,就是在市场起伏中坚守品质,让消费者既能买到温暖,又不至于为高价买单。毕竟,羽绒服的核心价值,从来都是抵御严寒的温暖,而非投机炒作的资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