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五届公园城市论坛举行。当天下午,在“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的分论坛上,政企学界齐聚一堂,共话更新之道,用思想碰撞勾勒更新路径,提升公园城市生活温度。
大咖汇聚
专家共话更新之道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国际民间艺术节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会长李宏表示:“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兼具优越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成都打造了东郊记忆国际时尚产业园、各类特色微公园及以兴隆湖湿地公园为代表的特色街区、公园等载体,为群众搭建了优越的文艺爱好展示平台和自我实现的良好土壤。”
![]()
李宏
提及对天府新区城市更新的建议,他说道:“城市建设需兼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让群众参与城市建设,才能更加热爱城市。未来,期待天府新区进一步实现从风景到场景再到情景的转化,打造宜居宜业的文明城市。”
![]()
张圣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圣海表示,城市更新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要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以体检先行为基础,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的闭环机制,从好房子到好城区层层推进,守住安全底线。
![]()
刘玉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四川天府新区总建筑师刘玉龙回顾天府新区五年发展时表示,变化非常大。“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引下,新区已建成以生态为本底的高品质城区,住宅、写字楼、公共服务设施、绿道、湖泊等配套日趋完善。但随着越来越多居民迁入,新的需求矛盾也逐渐显现:老城区的烟火气让人心生向往,新城区正在兴起。”他提出,“后续建设的关键,在于平衡生态宜居与烟火气息,通过不断增加多样化配套增量,相信新区能更好回应群众需求,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
宋建明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天府新区色彩总师宋建明在分享中谈到,城市色彩美学营造应深化“人、事、物、场、境”五维模型,区分“城”与“市”界面分类施策,加大市井空间色彩关注,以人性化、精细化、特色化营造彰显城市魅力。
政企同心
实践探索与民生期待双向奔赴
专家们的理论指引,正通过企业实践转化为城市更新的生动图景。企业与市民作为城市更新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视角让宜居目标更贴近实际需求。
![]()
胡峰
愿景明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西南区域董事长胡峰表示,片区统筹有机更新需采用“留文脉、改环境、拆低效、补功能”多元手法,重庆民主村的产商旅文融合、成都东洪片区的产城融合实践,证明统筹运营能让城市老旧片区焕发持久活力。
![]()
陈超
四川省城市更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超表示,政企协同是破解更新困局的关键。集团探索“检、策、规、投、建、运”一体化模式,设立城市更新基金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居民议事厅”让群众成为更新主角,守住城市烟火气。
![]()
成蓉
天府新区市民代表、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中心主创建筑师成蓉表示:“我是西安人,从决定定居成都开始,就打算把房子买在天府新区。因为天府新区是以公园城市为理念,先规划后建设,这种推门进园、开窗见绿的场景,在其他城市都很难看见。在我住在天府新区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大的变化就是商业越来越完善,医院、学校等民生配套项目越来越多,生活更便利了。比如公共交通,以前从地铁站走回家要10分钟,现在有了接驳公交,特别方便。我生活中80%的场景都能步行可达,剩下20%也能通过其他公共交通无缝衔接。”
![]()
马骥 摄(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专家智慧到民生诉求,天府新区正以城市更新为笔,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愿景、“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民生期待、“文脉赓续、主客共享”的城市魅力一一绘入公园城市的发展画卷,让宜居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记者:刘倩婷、刘杰、郑晓凤、潘安琪、李云裳
摄影:施斌、潘安琪
编辑:张胤、刘江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