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蜀山剑气》街舞表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只此青绿》被年轻人反复观看……当下,非遗焕发新的活力,日益贴近年轻人,与此同时,青年的加入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0名出生于1990年至2009年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5%的受访青年认为融入年轻文化元素的非遗更有魅力了,63.7%的受访青年表示非遗的年轻化表达使自己更愿意尝试购买或体验非遗,52.5%的受访青年表示激发了自己学习传统技艺的兴趣。
![]()
“有一次去洛阳游玩,想去个人少的地方,就找到当地一个做唐三彩的小镇。那里有专门的DIY体验基地,同时也是青少年研学活动基地。”在北京读大学的向玉茵对体验制作唐三彩印象深刻,在现场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造型,涂上颜料进行烧制。“在烧制前不知道最终是什么效果,这种感觉很奇妙,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向玉茵觉得,唐三彩烧制技艺这种非遗对年轻人越来越有吸引力,一方面是唐三彩的造型更贴近年轻人了,除了以前传统的马的形象,现在还有很多可爱的、年轻化的造型。另一方面是,目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什么价位、怎么做、如何邮寄都非常清晰,为年轻人接触这项非遗提供了便利。“我比较喜欢这种能自己体验的形式,还能留下作品,很有意义,感觉我已经爱上这项非遗了。”
当下非遗融入街舞、动画等年轻文化元素,“拥抱年轻人”。调查显示,90.5%的受访青年觉得这些变化让非遗更有魅力了。
“以往一般是爸爸妈妈带孩子来买糖画,但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想在糖画上写名字或买一些动漫人物形象的糖画。”河南王氏糖画第四代传承人王岐洋从小学习糖画,如今他在这个领域创业5年了。作为00后,王岐洋发现身边有不少喜欢糖画的年轻人,“他们会以年轻人的眼光看待传统糖画,比如有人想做热门形象,我就找来图片照着做,慢慢地这种新形象做得就多了”。
王岐洋说,现在的糖画不仅在图案上进行创新,在口感上也有改良。“现在糖画的甜度可以做到三分甜,吃完不会觉得很甜,这是我们这几年在熬糖方面的一个创新。”
“现在唐三彩、簪花、汉服等都有很多年轻化的表达,也被打造成地方文化IP、做成文旅体验项目,让更多人关注到这项非遗,感受到非遗的魅力,继而想去探索背后的文化。”向玉茵以自己喜欢的街舞为例分析说,她通过街舞了解到与之结合的非遗,这种跨界融合扩大了非遗的受众群体,也使一些非遗更符合当下青年的审美,更贴近大家的生活。
“以前人们可能觉得做糖画只能摆摊,不太鼓励孩子接触,但这几年带孩子体验糖画的家长越来越多,还有人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学习。”王岐洋发现,如今关注糖画的年轻人更多了,愿意学习糖画制作的人也多了。
对于非遗的年轻化表达,63.7%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更愿意尝试购买或体验非遗了,61.8%的受访青年觉得能促使大家主动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57.5%的受访青年认为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52.5%的受访青年因此激发了学习传统技艺的兴趣,50.9%的受访青年认为能提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相关内容的兴趣,30.4%的受访青年表示更愿意向朋友推荐非遗了。
向玉茵认为,非遗的创新首先不能丢掉原本的特色,其次要想和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热点结合,就要找到契合点,不能生硬地拼接。“如果结合得好,能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目前非遗的主要创新方式是跟文旅结合或通过短视频传播,我觉得还可以有别的方式,比如出一些周边文创或与游戏联名,出游戏服装等。”向玉茵期待非遗有更多贴近年轻人的创新方式。
调查中,86.0%的受访青年期待非遗有更多年轻化表达方式。
王岐洋正努力让糖画与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形式结合,比如在剧本杀中融入糖画,让年轻人在游戏中体验糖画制作。“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在剧本杀中,年轻人穿上唐装,拿着拨浪鼓,画一个糖画爱心,是不是更有沉浸感”。
受访者中,90后占44.9%,95后占30.1%,00后占22.3%,05后占2.7%。男性占44.5%,女性占55.5%。#读数
(邵钰倩对此文亦有贡献,向玉茵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