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温和理性著称的小米创始人雷军,罕见在微博上连续发文,情绪激烈地回应一场持续发酵的舆论风波。起因是一段2024年4月的采访片段——他在谈及汽车设计时说“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却被部分自媒体刻意剪辑、剥离上下文,炮制成“小米重颜值轻安全”的负面标签,在短视频平台疯狂传播。面对愈演愈烈的误解与攻击,雷军终于忍无可忍,亲自下场辟谣。
![]()
他不仅晒出2023年至2024年间多条强调安全标准的旧博,更直接质问:“谈设计说轮毂难看有何问题?安全与颜值矛盾吗?”为自证清白,他逐条列出小米SU7的核心安全参数:车身高强钢铝混合材料占比90.1%,关键部位强度达2000MPa;整车扭转刚度高达51000Nm/deg;电池包采用14层物理防护加电芯倒置技术,确保热失控时火焰向下喷射,最大限度保护乘员舱。这些数据并非营销话术,而是经C-NCAP与E-NCAP双五星认证、第三方拆解报告验证的真实成果。
![]()
然而,这场本可理性讨论的技术议题,却被流量逻辑扭曲成道德审判。有评论指出,“第一位”与“基础”存在语义冲突,质疑小米逻辑不自洽;更有甚者将个别交通事故归咎于“安全投入不足”,无视事故中SU7乘员舱完整、气囊全弹开的事实。雷军的愤怒,正源于这种系统性抹黑——从恶意剪辑到水军推流,再到热搜发酵,整套操作与此前理想、蔚来遭遇的黑公关套路如出一辙。
事实上,小米汽车业务正处于关键上升期。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总营收1131亿元,净利润暴增80.9%至113亿元,其中汽车业务收入290亿元,首次实现单季盈利7亿元,交付量突破10.8万台,YU7更登顶10月中国SUV销量榜首。研发投入同步加码,单季达91亿元,研发人员近2.5万人。在此背景下,一场由断章取义引发的信任危机,无疑可能动摇市场信心。
![]()
为应对困局,小米已悄然调整公关策略:任职十年的公关总经理转岗,内部推动从“创始人IP主导”转向“技术事实回应”。但雷军此次亲自连发多条微博,恰恰暴露了企业对个人声誉过度绑定的风险——创始人一言一行直连市值波动,一句被曲解的话竟可导致单日蒸发800亿港元。相较华为等采用轮值CEO制的企业,小米的舆论防御体系显得过于脆弱。
值得深思的是,公众对智能汽车的关注早已超越参数,而聚焦于真实安全表现。与其纠缠“颜值是否第一”的修辞之争,不如回归产品本质:在河南某起严重碰撞事故中,SU7乘员舱结构完好,正是对“安全是前提”最有力的证明。
![]()
雷军的连番发声,既是对谣言的反击,也是对行业乱象的控诉。他呼吁用户查证权威碰撞成绩、警惕碎片化信息,更警示整个科技圈:在短视频时代,真相需要主动捍卫。但长远来看,企业的护城河终究不在微博战场,而在实验室与生产线。唯有用不可辩驳的技术实力,才能真正穿越舆论风暴,让“安全”二字,不再需要靠创始人亲自呐喊来证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