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村村医孙好荣、孙全军父子接力坚守近60载,用仁心仁术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这位正在诊脉的就是75岁的孙好荣,从1968年开始担任井塘村的村医,从一名“赤脚医生”做起,自学中医针灸、草药、汤剂等特色疗法,从医57年,穿烂了无数双鞋,走过数十万公里路,诊治患者超10万人次,凭借精湛的医术和认真的服务,成为周边村庄敬重的乡村医生。
患者:“我的公公婆婆就是来找他看的 我就是特意来找他看的。”
孙好荣:“只要有找的,我就来,今年我75岁了,一般的来就帮帮他们的忙,换换针。”
1987年,儿子孙全军接过了孙好荣。不仅传承了父亲的中医针灸技法,还将自己外出学习的全息针灸、艾灸、推拿等新技术运用到实践中。
![]()
孙好荣:“(孙全军)出去学习的很多,技术也比以前提高了。比我过去处理的还恰当。效果好,效果还快,所以(交给他)我很放心。”
孙全军:“现在我们的工作既是传承又要创新,外地来的病友相对多了,自己的东西不够用的,需要出去四处拜师学艺。在老师那里,让老师给扎扎针试一试,回来的时候自己再扎一扎,让老爷子给(我)扎扎体会体会,有那个感觉没有,把有的发扬下去,没有的学来,现在回来不知道扎到自己身上多少针了,都忘了。”
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中,孙全军父子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研究出了独特的治疗方法,相关药方在2013年被评为青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卫生室的名声越来越大,不少病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一些家庭困难的患者。面对他们,孙家父子都想方设法帮病人节省药费,遇到实在拿不出钱的,他们也会把药先开给病人,每年卫生室都会有几千块钱的药费亏损,几十年来,积攒的欠条已有厚厚一摞。
孙全军:“有的千数块钱也有两百多块钱的,少的十块八块的病号来了,我们都是先拿药治病再收费。他说他没拿钱,咱们用上药了也得让他先拿着走,下次再来再支付。”
除了坐诊,跑山路上门“服务”也是乡村医生的必修课,眼前这辆面包车,已经陪伴了孙全军十几年。无论是深夜出诊还是接送患者,他总是随叫随到。
孙全军:“人家说是井塘120,这次是一个老太太,昨天、前天去了两次了,跑了三天了,她感冒了身体不适,孩子都忙,现在秋收的时候都很忙,照顾不过来,(老太太)自己去(卫生室)很远。”
如今十里八乡的村民,一谈到他们父子俩,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王府街道井塘村村民:“他父亲(把我)救过来了好几次,在那里接着扎上针,睡了一觉才好了,所以我才说他俩救了我,多活这好多年。”
坚守井塘卫生室近60年,孙好荣、孙全军父子始终坚守着“医者仁心”的承诺,用心用情诠释乡村“健康守护者”的使命与担当。
孙全军:“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特别是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坚守好村民健康最后一公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