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追求。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发展自我,如何在发展自我的基础上巩固文化主体性而不是消解文化主体性,这是每一个追求现代化的国家都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路径,向世界展示了推进现代化的创新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言必称希腊”到“平视世界”
![]()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他们抢占了现代化的先机,精心布局了现代世界的基本权力架构,那就是《共产党宣言》所说的“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这样的基本态势中,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不想灭亡,就一定会被卷入到现代化进程当中,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也不例外。
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外源生存挑战的猛烈冲击和内部剧烈震荡的连锁反应下被动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评价每况愈下,深重的民族危机让一些人产生了文化自卑自弃心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民族复兴、为了实现现代化,就要大规模的学习西方,后发型现代化进程中这种“学徒状态”是实现文明更新、赶上时代所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努力学习西方”成了中国的时代风潮,“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对西方的学习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个至今仍然振聋发聩的西方文明之问:“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这也成了几乎所有后发展国家都面临的时代之问。“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客观形势迫使中国人必须另辟蹊径,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道路探索,是一种全新的探索。这种“新”主要体现在,我们不再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主张那里找答案,而是以作为西方文明批判者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之路的探索是异常艰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延安时期,“言必称希腊”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点批判的现象:“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教条主义式的学习是理论上不自信的体现、对自身能力不自信的体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扭转了这一现象,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逐步掌握了理论学习、文化创新乃至文明再造的历史主动,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这个历史性进程中得以巩固、丰富和发展。
回望历史可以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态度,经历了从“俯视”到“仰视”再到“平视”的跌宕心路历程。这个心路历程,是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最后内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内核的过程,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重建、发展、巩固和丰富文化主体性的过程。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是拥有独立运用自己头脑进行思考的能力,拥有了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内在参照系,而不必随波逐流、以他者之是非为是非。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主体性的建设逐步明朗起来、更加坚定起来、日益主动起来。当然,摆脱学徒心态,并不是说就不要向西方学习了,而是说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更加注重维护文化主体性、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传统是文化主体性的依托与基础所在
![]()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告诉人们,传统与现代是不宜对立、不可分割的连续体,背弃了本民族文化传统搞现代化,就会失去文化主体性,最终就会沦为西方现代化的附庸。但是,放弃现代化而一味抱残守缺,就会自外于世界潮流、在自我封闭中落后于世界。各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是应当珍惜的宝贵资源,可以成为走向现代化的助力而不是阻力。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文化传统是决定道路选择的重要维度,是文化主体性的依托与基础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传统”这一重要范畴,并强调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作用。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判断。中国道路的选择是多重因素、多种力量组成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首要的就是“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强调,“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华文明虽然开放包容,但也是自本自根、独一无二的,中国道路的选择有其必然性,“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世界文明是多样的,各个文明的文化传统不一样,现代化道路选择也会不一样,这正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的深层逻辑所在,也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关键论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球文明倡议“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理念的生动实践,内在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值得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借鉴。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国人民坚信,世界文明是多样的。但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优越论”“西方中心论”一度喧嚣,甚至有声音认为,“其他社会可以忘掉自己的历史传统而采纳其现代价值标准和尺度”。世界上很多区域性的重要国家,往往是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越远,文化上失去自我的忧虑与焦虑就越深,文化冲突的挑战也越尖锐。中华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自信、文明底气,在探索现代化之路上自然也不会照搬照抄、丧失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内核,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新征程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将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创造更为了不起的人间奇迹,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丰富。
“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主要是欧美国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现代化就像一场国家、民族、文明体的马拉松比赛,西方国家只是因为历史的特殊因缘跑在了前面,但并不表示他们会一直跑在前面,也并不表示其他国家没有资格跑到终点。但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除依靠西方大国特殊扶植而发展起来的少数国家和地区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在现代化道路上奋斗甚至挣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但其骨子里的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本性没有任何改变,其弊端愈益明显。西方国家借助其先行构建和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垄断了现代化的定义权与解释权,并将其自身文化当作现代文明强行推向世界,这对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冲击,面临“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问题不断拷问的诸多国家和民族陷入了深深的紧张焦虑甚至自我否定之中。以所谓的“普世价值”为例,作为“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普世价值”成为西方强加给全人类的一种意识形态,实质是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装扮为全人类全世界的价值观,目的是维护西方霸权及其利益。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曾说,“普世价值”根本不存在,那只是强者美化自己、削弱别国的一种策略。只有放弃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认可和接受“普世价值”,才能被西方大国列入“文明国家”行列,否则就要被视为异类进行排挤、“围剿”。
如何在西方现代化的框架内既保持文化主体性又拥抱世界现代化潮流?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给出了参考答案。中国式现代化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赓续文明又更新文明,打通了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的“任督二脉”,让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了中华文明赋予的深厚底蕴,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彰显了获得现代性滋养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连续性、无与伦比的文化主体性,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显著成就,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拥有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让中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在现代化这场马拉松赛中实现了后来居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展现了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而且还有效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让世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道路刮目相看。在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树立了多种文明的交流互鉴、交融发展、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成功典范,开启了非西方文明争取文明对话平等地位的成功道路,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事实雄辩地证明,通向现代化、通向现代文明的道路绝不只有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本文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4&WZD11。
作者:肖伟光,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